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望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学习目标

    1.掌握望神、望色、舌诊、问寒热、问汗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常见病脉及主病的主要内容。

    2.理解望小儿指纹、听声音、问疼痛、问睡眠、正常脉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了解脉诊的方法、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诊法,是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故又称“四诊”。望诊,是医师运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闻诊,是医师运用听觉和嗅觉了解患者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是切按患者的脉搏和按压患者身体的有关部位来诊察疾病。

    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收集与疾病有关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归档。通过“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是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四诊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又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医师应熟练掌握四诊的要领,准确全面地收集病情资料,坚持“四诊”合参,综合分析,为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才能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诊断。

    望诊,是医师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以及分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脏腑、经络、气血等变化,可以反映于体表的相关部位,人的精神状态、形体壮弱、面部色泽、舌象变化等重要的生命信息,只有通过视觉观察才能获取,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

    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望诊应结合病情,有步骤、有重点地仔细观察。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全身、望局部、望舌、望分泌物及排泄物及望小儿指纹等。

    一、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从而对疾病的性质及病情轻重形成总体的认识。

    (一)望神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即所谓的“精神”“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从属于广义神的范畴。望神,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精气盛则神旺,精气衰则神疲。因此,通过望神可以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善恶。

    神作为生命活动现象的高度概括,可以通过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眼神、意识思维、语言呼吸、动作体态等多方面反映出来,尤应重视神情与眼神的变化,因“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望神应注意观察区别有神、少神、失神、假神四种情况。

    1.有神 又称“得神”。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语言清晰,反应灵敏,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双目灵活明亮,面色荣润,呼吸顺畅,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等。提示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正气未衰,预后良好。

    2.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动作迟缓,少气懒言,双目少神,思维迟钝,面色少华,倦怠嗜睡等,它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也可认为是轻度失神的表现。提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虚证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 又称“无神”。主要表现为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精神委靡,目光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言语不清,呼吸气微,甚至目闭口开,手撒尿遗,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深重,预后较差。

    4.假神 指垂危患者突然出现的一种貌似有神的假象,是临终的预兆。如久病、重病之人,原本已无神,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面似有华,但仅为两颧泛红如妆;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委靡,突然神志似清,欲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或本不思饮食,突然欲食思饮等。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呈现一时“好转”的假象,预后极差。古人将此比喻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多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

    望神时还应注意区别假神与病情好转,一般假神见于垂危患者,突然出现局部症状的“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符合,持续时间短暂,病情很快恶化;重病好转的患者,其精神状态的恢复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好转相一致,如饮食渐增,面色渐润,多脏器功能渐复等。

    (二)望色

    望色,是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因而望色能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盛衰情况。望色主要指望面部皮肤的颜色与光泽。

    望色,又称望气色。气是以光泽表现出来的,光泽的变化能反映精气的盛衰。因此,望诊时注意“色”,更应注重“气”,无论何色,只要明亮荣润而有光泽,即为“有气之色”或“善色”;若晦滞而无光泽,称为“无气之色”或“恶色”。善色表明精气未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恶色表明精气已衰,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望面色应分清常色和病色。

    常色,指正常人生理状态下的面色与肤色,人类因种族不同而肤色各有差异,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即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表示人体精充神旺、脏腑功能正常。常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环境、情绪及生理活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长夏稍黄等。不论何色,总以明亮润泽,隐然含蓄为正常。

    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色及肤色变化。病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简称五色。望色即可以了解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变。根据患者面部五色变化进行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为“五色诊”或“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和肝病。青色属木,其气为风,是足厥阴肝经本色,为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之象。寒性凝滞收引,使气血瘀阻不通,不通则痛,气血瘀阻于脉络,故面色发青,所以青色主寒证、主痛证、主瘀血证;肝病疏泄失职,气机不畅,血脉瘀阻,常见青色;肝病筋脉失养,肝风内动,故惊风抽搐,亦见青色;小儿高热,面色发青,以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常是惊风先兆。

    2.赤色 主热证。赤色属火,其气为暑,是手少阴心经之本色。赤色为邪热亢盛,血行加速,充盈络脉所致。热有虚实之分,若满面通红,多为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热亢盛之实热证;若两颧嫩红或潮红,为阴虚火旺之虚热证。此外,重病久病患者,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为虚阳外浮的“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阳格拒所致,属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3.黄色 主虚证,湿证。黄色属土,其气为湿,是足太阴脾经的本色。黄色为脾虚、湿蕴之象,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或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故面色发黄。若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面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由脾气虚损,湿邪内停所致;面目一身尽黄称为“黄疸”,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湿热熏蒸的“阳黄”;黄色晦滞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的“阴黄”;小儿出生后遍身皆黄,多为胎黄;小儿面色青黄或乍黄乍白,可见于疳积;患者黄色渐趋明润为胃气渐复,病情好转;若黄色转枯则为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4.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虫证。白色属金,其气为燥,是手太阴肺经本色。白色为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虚弱不能荣养肌体的表现。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耗气失血,血虚不能上容于面,皆可导致面呈白色。若面色


    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苍白无华而瘦削,为血虚;面色淡白少华,为气虚;面色青白,多为寒证;产后面色


    白,多为夺血伤气;猝然失血见面色苍白,为气随血脱之危候;突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此外,肠道寄生虫的患者,面部常呈现白色斑点。

    5.黑色 主肾虚证,寒证,水饮证,血瘀证。黑色属水,其气为寒,是足少阴肾经本色。黑色为阴寒内盛,水饮停留,气血凝滞的表现。临证见面黑暗淡,不论病之新久,多属肾虚为患;面色黧黑,唇甲紫黯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虚寒证;面黑干焦,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鼻头色黑,目窠微肿,为肾虚水泛之证;面黑而肌肤甲错者,为内有瘀血;心病额见黑色为逆证;口黧黑色多为肾绝。

    望色时既要注意颜色的变化,又要注意光泽的变化。一般而言,观察面部颜色变化重在了解病邪病性和病位所在;观察面部光泽变化重在了解正气强弱、气血盛衰。无论何色,只要气色鲜明容活,含蓄润泽,说明病变轻浅,精气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凡晦暗不泽,显露枯槁,说明病势深重,精气已衰,其病难治,预后较差。“善色”和“恶色”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诊病时,须将色与泽两者综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望形体

    望形体,主要指观察患者形体的壮、弱、胖、瘦及肌体各部有无异常改变等情况,借以诊察内在脏腑的病情变化。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于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一般而言,“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人的形体有壮、弱、胖、瘦之分。壮,指形体强壮,表现为皮肤润泽,肌肉充实,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说明脏腑精气充足,气血旺盛,虽病亦预后良好。弱,指形体衰弱,表现为皮肤枯槁,肌肉瘦削,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说明脏腑精气不足,气血虚衰,其抗病力弱,患病则预后较差。胖,指形体肥胖,若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者,是形气有余,属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若形体肥胖,肌肉松软,面白无华,倦怠食少,是形盛气虚之象,多属脾虚有湿,痰湿积聚,故有“肥人多痰”、“肥人湿多”之说。瘦,指形体消瘦,形瘦颧红,皮肤干燥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象,故有“瘦人多火”之说;形瘦多食,为中焦有火;形瘦少食,多为中焦虚弱;若骨瘦如柴,肌肉干瘪,即所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者,是脏腑精气衰竭之危象。

    壮弱,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胖瘦主要反映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中医学认为,形体的强弱胖瘦与内脏的坚脆盛衰是统一的,与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所以望形体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的属性,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四)望姿态

    望姿态,主要指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及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不同性质的疾病,常有不同的姿态动作。

    姿态体位:可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一般来讲,“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为阳证,喜静者为阴证。凡卧时面常向外或仰面伸足,躁动不安,掀衣揭被,身轻自转者,多属邪热内盛、正气未衰的阳证、热证、实证;反之,面常向里或踡卧缩足,喜静少动,喜加衣被,身重难转,多属正气不足,阴寒内盛的阴证、寒证、虚证。坐而仰首者多为实证;坐而俯首者多为虚证。姿态体位也常反映病势轻重及病变部位,如身体活动自如,多见于病之初起或病势轻浅阶段;若身体活动受限或被迫处于强制体位,多表示病势较重,甚至对某些病证有特殊诊断价值,如坐而仰首,咳喘痰多者,多为痰涎壅盛之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者,多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证;卧而不得坐,坐则眩晕者,多属气血亏损;坐而不得卧,卧则喘息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气凌心所致。某些痛证也常使患者被迫采取某些体位、姿态以减轻痛苦,如弓腰踡卧,以手护腹,多有腹痛;以手护腰,腰背屈曲困难,多有腰痛;突然活动中止,以手护胸,面唇青紫,可见于真心痛等。

    异常动作:形体动作异常可作为某些病证的诊断依据。如肢体蠕动、震颤,见于外感热病多为惊风先兆,见于内伤杂病多为筋脉失养的肝风内动之象;如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牙关紧闭,可见于破伤风、狂犬病、小儿惊风或痫病;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多属中风;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沉重麻木者,多为痹证;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者,多为痿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多为邪热扰心,或久病大虚之象等。

    二、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患者的局部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而帮助了解整体的病变。

    (一)望头面

    望头面,主要是望头面的外形、动态和头发的色泽变化。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为元神所居之处。脑为髓海,为肾所主,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之余。故望头面与发的情况,可以了解肾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

    1.望头面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障碍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精不足,发育迟缓。囟门凹陷,多属津液损伤,髓海不足之虚证;囟门高突,多属痰热内蕴或温病火毒上攻之实热证;头摇不能自主,无论成人小儿,皆为风证。面肿者,或为水湿泛滥,或为风邪热毒;腮肿者,多为外感风温毒邪所致痄腮;口眼歪斜者,或为中经络,或为中脏腑。

    2.望发 发黑浓密润泽者,是肾气盛而精血充足的表现;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为精血不足;突见片状脱发,露出圆形或椭圆形头皮,称为斑秃,多属血虚风燥;青壮年头发稀疏脱落,多为肾虚或血热;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常见于疳积。青少年发白,或老年发黑,不伴有任何病象者,因禀赋不同,不属疾病范畴。

    (二)望五官

    1.望目 即望目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的异常改变,不仅关系到肝,而且也能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

    中医学将目不同的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即“五轮学说”。临床根据目不同部位的变化,来观察不同脏腑的病变。望目应注意观察眼神、色泽和形态的变化。

    (1)眼神 双目明亮光彩,活动灵敏,黑白分明,视物清晰,为有神之象,虽病易治;目暗无光,视物模糊,瞳仁呆滞为无神之象,病重难治。

    (2)色泽 目眦红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全目肿赤,为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白睛发黄多为黄疸;白睛青蓝为肝风或虫积;眼睑红肿溃烂,多为脾有湿热;眼睑淡白为气血不足;眼眶周围色黑为脾肾虚损、水湿为患。

    (3)形态 下眼睑水肿,为肾气虚衰,多见于老年人;目窠凹陷,为津伤液脱或气血不足;目睛突出,伴有喘息,多为肺胀,伴颈前肿物多为瘿病;眼目胀痛流泪可见肝经郁热;睡眠露睛,多属脾虚或小儿疳积;胬肉攀睛多为风热或湿热壅盛;眼生斑翳,视物障碍,多为热毒、湿热、痰火;目睛转动不灵活,两目上视、斜视、直视,多为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目睛呆滞无神,可见痰火内闭或元神将脱;疾病后期,两眼深陷,瞳仁散大,为肾精枯竭,阴阳离决之凶兆。

    2.望鼻 即观察鼻的外形、颜色及分泌物的变化,以了解病情。鼻为肺之窍,是呼吸的通道,又为脾之所应,胃经之所过,故观察鼻的变化,可了解肺、胃、脾等脏腑病变。鼻色明润,为无病或病将转愈之象;鼻头黄黑枯槁,多为恶候;鼻塞多为外感,流清涕,为外感风寒,流浊涕,为外感风热;鼻流黄稠涕浊,香臭不分,为鼻渊;鼻腔出血,为鼻衄,多属肺胃蕴热,灼伤鼻络所致;鼻翼煽动,呼吸喘促,初病多属肺热壅盛,久病多为肺肾虚衰;鼻头色黄,为内有湿热;色赤,为肺脾蕴热;色红生粉刺者,是“酒皶鼻”,为邪热蕴肺;色青,多为阴寒腹痛;色白,多为气血不足;色黑,为肾虚水饮内停,鼻燥色黑为热毒炽盛,鼻冷色黑为阴寒内盛;鼻柱溃陷,眉毛脱落,常见于梅毒或麻风病。

    3.望耳 即主要观察耳的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的变化,以了解病情。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故观察耳的变化,可了解肾、肝、胆等脏腑病变。

    耳轮色泽红润且厚大,为肾精充足或病浅易愈;耳轮瘦薄干枯,多为肾精不足,干枯焦黑,则为肾精亏极;耳轮色淡白为气血亏虚;色青黑为阴寒内盛或剧痛者;耳肿痛多为邪气实;耳旁红肿疼痛,为外感风热或肝胆火旺;耳中肿痛,耳道流脓,多为肝胆湿热所致;久病血瘀,可见耳轮甲错;小儿耳背见红络,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4.望口与唇 即观察其色泽、形态及润燥变化,以了解病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唇的异常变化,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口唇红润而有光泽为正常,或病情轻浅;枯槁晦暗为病重;唇色深红为实热证,深红而干焦为热极伤津;鲜红为阴虚;呈樱红色为煤气中毒;淡白多为脾虚或气血亏虚;青紫多属血瘀;淡青为寒,青黑多属寒极、痛甚;睡时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口唇糜烂,多为脾胃湿热或阴虚火旺;口疮多为心脾积热;口角歪斜多为中风;口闭难开,牙关紧闭,称为“口噤”,多属实证,见于痉病、破伤风;口开不闭,多属虚证;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色假膜如雪片,称为“鹅口疮”,多属温热秽浊上攻;若小儿口腔颊黏膜,出现边有红晕的灰白色斑点,为麻疹将出之兆。

    5.望齿与龈 即通过观察其色泽、形态和润枯情况,以了解病情。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胃之经脉络于齿龈。望齿龈可以了解胃津、肾液的存亡。

    “邪热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牙齿干燥,为胃津受损;齿燥如枯骨是肾精耗竭之象;牙齿黄垢为胃浊熏蒸;牙干焦有垢为胃肾俱热,干焦无垢为胃肾阴虚;睡中齘齿,为胃热或虫积;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多为肾虚;牙龈淡白为血虚;牙龈红肿,深红为胃火上炎,嫩红多为虚火上炎;齿缝出血称为“齿衄”,兼见齿龈红肿疼痛者,为胃火上炎灼伤龈络,嫩红微肿者,为虚火伤络;齿龈溃烂,牙齿脱落,口气臭腐,为“牙疳”,多为外感疫毒之邪,积毒上攻所致。

    6.望咽喉 即观察其色泽和形态的变化,以了解病情。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进食的通道,心、肾、脾、胃诸经络系于咽喉,所以诸多脏腑病变可从咽喉反映出来。主要用于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咽喉红肿疼痛,多是肺胃热盛;咽喉干红,为热伤肺津;咽喉红肿,一侧或两侧突起,甚或溃烂有黄白色脓点,称为乳蛾,多属肺胃热毒壅盛。咽部嫩红,肿痛不甚,多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咽喉部生白膜,松厚易剥,多是胃热;坚韧不易剥离,重擦出血者,为白喉,属肺胃热毒阴伤之证,多见于儿童;咽喉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或喉痒干咳,多为气阴两虚,虚火上浮。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为肝郁气滞痰凝;瘰疬,为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项强,为热极生风,或肝阳暴亢,或风寒外袭,经气不利所致;鸡胸,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腹部深陷,多为久病气血不足,或新病津脱;腹部膨胀如鼓,甚则腹壁青筋暴露,肚脐突出,四肢消瘦,为臌胀,多为肝郁血瘀或癥积形成。

    (四)望皮肤

    望皮肤,即观察其色泽、形态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皮肤居一身之表,为机体御外之屏障,内合于肺,为气血所荣。感受外邪,体表首当其冲,脏腑气血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映于肌表。因此,望皮肤可了解邪气的性质和气血津液的盛衰,测知内脏的病变。

    正常人皮肤荣润而光泽,无肿胀,是精气充沛的之象。头面、四肢或全身皮肤水肿,按之有凹痕,为水肿,多属水湿泛滥;皮肤干瘪枯槁者是津液耗伤;皮肤、面目皆黄者,为黄疸;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抚之涩手者,称为“肌肤甲错”,常为瘀血内阻;小二骨弱肌瘦,皮肤松弛,多为疳积。

    皮肤局部红肿热痛,根盘紧束者为“痈”,属阳证;漫肿无头,坚硬而皮色不变者为“疽”,属阴证;初起如粟,根脚坚硬,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剧者为“疔”;起于表浅,形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变软,出脓即愈者为“疖”;皮肤红赤如丹砂,边缘清楚,热痛并作,或形如云片,上有粟粒小疹,或皮肤破溃,流水浸淫,或缠腰而发,多为丹毒。

    皮肤表面起红点,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摸之不碍手者为“斑”,阴斑多为脾不统血所致,阳斑多见于温热病邪郁于肺胃,内迫营血所致;色红,点小如粟,高出皮面,扪之碍手者为“疹”,疹有麻疹、风疹、瘾疹之分,多为外感风邪或疫毒时邪所致。望斑疹要辨清外感、内伤及病证的顺逆。斑疹稀少,分布均匀,色泽红润,先出现于胸腹,后延及四肢,同时热退神清,是热邪透泄的佳兆,属轻证、顺证;若斑疹稠密,或疏密不匀,或先后不齐,色深红或紫黑,先四肢后胸腹,同时伴高热神昏,为热毒深重,正不胜邪,邪毒内陷之重证、逆证。外感热病斑疹,多为外感热邪失于透泄,邪郁于肺胃,内迫营血所致;内伤杂病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