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中吸纳跟自己一致的因素,向着某个方向发展壮大,进而有力量调动身体的感官和大脑的思维能力(心灵不等同于大脑),对环境因素进行筛选,开始有选择地接受。孩子对外界信息开始有选择,才使我们看到他有了自己的意识。
很多母亲都是从“孩子突然不听话了”开始,发现孩子的成长。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反抗期”,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停地说“不”。
“中午吃馄饨吧?”
“不。”
“吃馅饼,喝小米粥?”
“不。”
“那你说吃什么?”
“不。”
“不吃了?”
“不。”
面对孩子屡屡说“不”,再坚强的人也能体会到挫败感,尤其是孩子开始拒绝那些曾经日复一日熟悉的东西。虽然说是反抗期,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此时变得逆反,这个跟先天的模式有关系。我就曾看见一样倔强的祖孙俩。
一个春天的中午,开心不想回家。我们就溜达到健身区去玩。刚靠近那边,就听见“哇哇”的大哭声。
很多孩子在“太空球”上爬来爬去,一个小女孩却正大哭,边哭边双手抓住太空球的铁杆,不肯随身边的老人离去。很多家长围拢在旁边,纷纷劝解。我在乱纷纷里听见:“奶奶和孙女杠上了!”这才明白。
那位奶奶一看就是盛怒之下,紧皱着眉头,闭着嘴一言不发,脸色都青了,只是双手扯着女孩的胳膊,死命地往外拉。她越扯孩子哭的声音就越大。
旁边有人看不下去了,就说:“放手吧,胳膊要断了!”
老太太这才停顿了一下,孩子趁机就要钻进去玩。想不到老太太伸手又抓住了孩子的后背,孩子停了哭声,挣扎着,一脸坚忍的悲伤。
劝解声纷纷。老太太的脸色有点发红了,气急了。她还是一言不发,突然就一松手,女孩向前跌去,额头撞在铁杆上,大家都听到这沉闷的响声。
孩子却没再哭,钻进去玩了。
老太太面无表情地看了一眼,转身走开了,沿着草坪中间的小路向东门方向走去。
孩子傻了眼,哭着钻出来,大声喊“我给你磕头行吗?”却没有追上去,还守在太空球旁边。
老太太没有回头,继续走着。
女孩就真的哭喊着跪倒在地,往地上磕头,任谁也拦不住。女孩一脸誓死的神情,吓坏了开心,也吓坏了我。我赶紧拉着他离开。
开心一边走一边悄声对我说:“妈妈,她头上流血了!”
可不是吗?
这倔强是有来历的呀!
经验之谈
让孩子享受“反抗”的乐趣
孩子开始说“不”,是心灵成长的表现,也是向环境发出的第一个挑战。如何对待这个现象,对于孩子个性的顺利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分辨孩子真实的意图。孩子说不,有些时候纯是为了好玩,尤其是母亲听见这反对声表现得大惊小怪的时候。也有时候只是个阶段性的习惯,他顺口就是这一句,不代表他真的不同意什么。所以,要学会看孩子的眼睛,透过这扇窗户,才能看见他真实的想法。如果孩子只是觉得好玩,那就满足他,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说不,然后跟他一起哈哈大笑;如果他有口无心,那你就该干嘛干嘛。
★孩子真的另有想法时,先别忙着改变他,想想他为什么这么想,他到底需要什么?比如孩子偏要走在水洼里,他是不是很喜欢泡在水里的感觉?到时间坚持不回家吃饭,他是不是根本就不饿?非要别人家的玩具,是不是那玩具真的有些吸引力?是不是可以大家一起玩交换游戏?想摘下来月亮,他是喜欢那形状?还是那光?还是想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一步步实现。看着孩子在梦想实现的那一刻欢喜雀跃,我们不是也一样感受成功吗?
★孩子的想法确有风险,但还能执行时,可以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行动,自己在旁边保护,让孩子以身试法,获取经验或者教训。要爬树?爬山?爬梯子?这可是本能。那就教给他要点,给他示范,一起玩;要拆玩具?拆吧,告诉他拆完试着再装起来,要不就没得玩了;要自己过马路,人又太多怎么办?一起找个警察咨询咨询吧,孩子一般都还信任穿制服的权威;要打妈妈?怎么会这样?是不是我们把对孩子的爱进行了错误的表达?
★孩子的想法根本不可操作时……我还没有遇见,也许这不可操作是囿于成人狭隘的心吧!
注意孩子的异常举动
虽然孩子的心灵都有先天的模式,这个模式里也许有某些不太好的东西,但出生后的环境教育依然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坏的种子一样也无法生根发芽。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些“异常举动”,就要赶紧环顾左右,看看出了什么问题。
保持这份警醒,很重要,很难,所以……可以找一个别人经常提醒自己。
我很注意这些,从来不带开心跟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家长一起玩。我认为的不良习惯,包括说脏话和吸烟。可是有一天,带开心一起参加同学聚会回来,开心从桌上抓起一根铅笔,叼在嘴里,悠然地走来走去,明显是在模仿抽烟的样子,我很奇怪。就问他跟谁学的这个举动,他说:“苗苗呀,她说她妈妈就是这样抽烟的!”
苗苗的妈妈,上学时候跟我一间宿舍呀,怎么现在抽烟了呢?
我正在追忆相关的细节,开心又说了一句:“我觉得抽烟的女人都很酷!”
天哪,“为什么呢?”
“因为苗苗的妈妈就很酷!”
为了向开心解释我为什么不赞成吸烟这件事,前后断断续续地用了几天的时间。孩子的疑问很多,有些还比较难回答,比如抽烟有什么不好?你怎么知道的?那人家怎么抽烟呢?我只能尽我所能地给他解答。
当解释到很多人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只是想借助抽烟调解一下心理的紧张不安等情绪时,开心就不明白,怎么会有人那么傻。
“他们就不会用别的办法吗?”
我就说:“是啊,他们还没学会。因为他们小的时候,他们的妈妈没有教给他!”
开心认为最后这句是值得他自豪的一点,很喜欢向小朋友夸耀,很长时间以后见到苗苗母女,他还煞有介事地问我的同学:“阿姨,你小的时候,你妈妈肯定没告诉你人为什么抽烟吧?”
我的同学愣了一下,老实地点点头:“是,我妈没说过。她也不知道。”
我们都乐了。
最好早知道
用自己的行动净化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容易以偏概全的,所以更得注意。一点不良习惯就能影响到他,消除这个影响却要费百倍的力气。就像白纸,很容易被任何颜色的笔画上印痕,要用橡皮擦掉,却不那么容易。
所以,我们要做防护网,把不良影响因素隔离在外;也要做好准备作百变的橡皮擦,把那些不好的印记统统灭掉;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污迹擦不掉的时候,用更深刻的印痕把它改造成漂亮的星星。
要尊重,也要规矩
2001年夏天,开心3岁。我独立带孩子的生活刚刚步入正轨,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沿着穿过和平里二区的同一条路去地坛,在同一个饭店门口买几个包子带着,然后进门,在左边儿童乐园的水池里洗手,走到西门附近荷花展区,坐到长椅上吃早饭。这个程序让我们感到简单又快乐。
可是有一天雨后,走到二区的时候,看见我们常走的那条路被水淹了,我就带他绕到另一条路走。开心跟着我走了一会儿,才发现又绕回到去地坛的路上,突然就站住不走了。
我问他:“怎么了?”
他吭哧半天,才说:“回去,妈妈,我们回去!”
哦,我以为他不想去地坛了,就顺着他往回走。可是走到刚才的分叉口,他又站住了。指着那条漫着雨水的小路说:“从这儿走!”
那怎么行?鞋会湿的。
可是他不听。眼泪汪汪的,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
没有办法,我就抱着他从那儿走,因为要避开水深的地方,我跳着走,当然不可能和平时走的完全一样。这下又坏了。开心居然在我肩膀上喊停,非要我踩到无花果树根底下那块方砖。平时那儿总是有些瓢虫,二星的、四星的、七星的、还有十八颗星的,我会站在那儿扒拉叶子让开心看。可是现在正好一洼水,我干嘛非得把脚伸进去呢?
开心就哭起来,很哀伤的表情。
我觉得莫名其妙,眼看着他这么执拗,我还隐隐地觉着不安,难道这孩子心理上有什么问题吗?
后来的事情越发让我不安:回家的时候到了楼门口,我必须得说“看我们家窗口正对着大柳树”,他才肯进去;进屋里我还不能穿错拖鞋;给他洗手得先洗左手;毛巾得对折一下再挂回去……我差点就受不了了,从小到大,还没这样被人管过。
这才想起母亲的话:是个孩子就制得了爹娘。
最好早知道
秩序感的满足促进个性发展
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之后,有一个对环境刻板模仿的时期,就
是固执地希望事物都保持他开始认识的那个样子。教育学上称之为:对秩序的敏感期。
尽管自古以来,每一个母亲都眼见着孩子经历这个不太寻常的阶段,但只有玛丽亚·蒙台梭利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意识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需阶段。
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感就是在孩子的心里勾画外部世界的地图。
孩子区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事物本身。这种敏感性使外在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环境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如果孩子能适应这种环境,他才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动达到特定的目的。
如果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从容地应付孩子的“执拗”,利用难得的敏感期,帮助孩子有条理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并为孩子建立生活的“规矩”。
★尊重对秩序的敏感期大约能持续到5岁,此间孩子接触到的环境信息,基本都能按照自然的面目储存进孩子的意识,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要尊重孩子对环境秩序的要求,尽量满足他,这样,孩子的心灵世界才有条理,才能容纳更多的信息。
★规矩这段时间也正是为孩子的生活定规矩的最佳时机。一旦能开始实践某个“规矩”,比如按时刷牙、睡前讲故事等,孩子就能顺利地保持下来,甚至影响一生。
我虽然学过儿童心理学,但对这一节内容没有印象,所以从开心两岁半开始,就不停地磕磕绊绊,直到后来重读蒙台梭利的著作,才恍然大悟。正好赶得及陪着老二顺利地度过这个秩序的敏感期。现在,两个孩子的个性上越来越有明显的差异,老二在卫生、整洁、礼貌方面明显优于哥哥,应该与此有关。
好妈妈一定要会做好吃的
一堆母亲在一起,最常聊的话题就是比比各自的孩子;一堆孩子在一起,也经常比较各自的妈妈。这种比较,有时候会让母亲的教育思想出现混乱,但有时候,也能鞭策母亲更加努力。
我在我们那个全职妈妈的队伍里,属于比较资深的,除了孩子大点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我的专业背景。虽然我大学学的东西都是纸上谈兵,能拿来用的不多,但较她们还是更能应付各种情况,尤其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所以我认为孩子们肯定认为我是最好的妈妈,还能有谁呢?
那时候就是那么年轻,那么虚荣,没有办法!
有几次我向开心打听他们讨论的结果,开心都不肯告诉我。我不甘心,就向小雨点他们打听,当然是背着其他的母亲。孩子们的回答居然是小雪的妈妈,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为什么呢?
“因为小雪妈妈做的饭最好吃!”
原来孩子们在乎的是这个!
经验之谈
爱要超越行动本身,但也要靠行动来体现
孩子们的意见让我反省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正视自己的缺点。
我不勤快,不爱干活,从小就这样。虽然为了开心,我看了很多营养保健护理之类的书,长了很多知识,但似乎也仅止于此,我的兴趣就在学习新东西,好学;可我不能在行动上坚持,除了偶尔认真地做顿午饭,我基本都是买现成的食品凑成一餐。我认为按照营养原则,选择搭配好食品就可以了,可这样只能应付了大人,却糊弄不了孩子。
教育不能局限于衣食住行的照顾;但是也不能脱离这些生活细节,让爱飘在空中。
爱不是仅在心里、在嘴上就行的,要走进孩子的心,还要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准备每一餐饭、叠好每一件衣服上。孩子不在意你为他们花了多少钱,可他们敏感的心很在意你为他们付出了多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