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四章 暗流涌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史思明的尸首被人用毛毡裹着放在骆驼背上运回了洛阳。

    一贯“仁厚孝顺”的史朝义连哭都没哭一场,就当即登基称帝。

    也不晓得是不是为了“悼念”他那位被活活勒死的老爹,这位“新圣人”宣布改大燕年号为“显圣”。

    然而,即便此时史思明真能“显圣”,恐怕也已无力挽回“大燕”江河日下的颓势: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燕军在唐军东、南、西三面的进攻下连战连败,被压缩在洛阳周边以及河北极为有限的区域内;那些能征惯战的骄兵悍将,要么投降大唐朝廷,要么割据一方,已没有几个真听从“新圣人”的调动了。

    ……

    长安,太极宫,神龙殿。

    太上皇李隆基已昏睡了数日,他白发蓬松,沟壑纵横的脸上再也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活力,唯有他嘴角流下的涎沫和短促无力的鼾声还能证明这个躯壳内仍残留着一丝微弱的生命。

    一个小内侍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到榻边看了看这位酣睡了许久的老人,他用一块白绸手巾给他擦了一下落在枕头和胡须上的涎渍。寝帐内总是弥漫着一股腐败的气味,熏了多少龙涎香也无法彻底去除,他想起来当初自己还未净身入宫的时候,家中卧病将死的太翁翁身上散发的也是这种味道。

    他又将昏暗的宫灯拨亮了一些——这是太上皇入住太极宫以后立的规矩,高翁翁临走前也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不要让寝殿中的宫灯全都熄灭,说是怕太上皇睡不踏实。

    “真好笑!不是应该点着灯才睡不踏实吗?”小内侍一边想,一边踮脚看了看铜鹤嘴上叼的省油盏,里头的灯油还有一些,应该不必再添……,草草做完这些活计,他又蜷缩到一处背光的角落里打瞌睡去了。

    那苍老的鼾声突然停顿,宫灯的火苗变得闪烁不定,李隆基松弛的眼皮下一阵激烈的眼动,显然是进入了梦境。

    没有人知道这位老人在他生命尽头的昏睡中梦到了什么。

    “哎……”一声长长的叹息在高大的梁柱间回荡……

    不久之后,那盏油灯的火苗最后挣扎着闪了闪,旋即熄灭。

    大唐宝应元年四月(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驾崩于神龙殿,享年七十八岁,后葬于泰陵,庙号“玄宗”。

    被流放到巫州的高力士遇赦归来,刚刚行至朗州就闻听李隆基已死的噩耗,他北望而拜,号啕痛哭,最后吐血而死。后来,他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陪葬于玄宗陵寝之侧,这对生前几乎相伴了一辈子的君臣,死后也守在了一起。

    ……

    这段时期,命运就像一位急于完成作品的蹩脚作家,忙不迭的宣布某些旧人物的结局。

    李隆基死后,本就卧病在床的皇帝李亨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太子李俶已经更名李豫,肩负起了监国的重担。

    要说如今整个朝廷中最为春风得意的,却非大宦官李辅国莫属了。他早已不在乎他主子李亨的死活,因为,此时他已权势熏天,党羽遍布朝野,甚至野心勃勃地打起了当宰相的主意来。

    在他看来,自己目前所得的一切都是多年来伺候主子所应得的回报。而且,他发现相比深沉老辣的皇帝李亨,太子李豫似乎更容易摆布一些。也难怪,这孩子几乎从小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如今他做了太子,也有自己一份功劳,平日对自己也都是客客气气的。相比之下,这些年来与自己相遇表里的张皇后才不是省油的灯,如果将来真是她的儿子当了皇帝,恐怕自己无论如何也都要靠后站了。

    “张皇后啊,张皇后!拥立太子为君,不仅名正言顺,水到渠成,而且咱家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按你所想,立了你儿子为君,莫说难以成事,就算是做到了,咱家怕是就要被你压在下头喽……”李辅国早就在肚子里盘算了个清清楚楚,在他看来,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一切关系都是狗屁!有了足够的利益,疏远就可以转变为亲密;反之,只要短了利益,朋友就立即会变成敌人!

    于是,当张皇后迫不及待地妄图通过一场宫廷政变来实现她的政治野心的时候,早有准备的李辅国和他的党羽程元振立即率禁军冲入长生殿,就当着躺在病榻之上的皇帝李亨的面将张皇后揪下殿去,同时将张皇后所生的越王李係、兖王李僴及其党羽两百多人全部擒拿诛杀。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已是病入膏肓的李亨又气又急!就在太上皇李隆基才刚去世了十几天之后,他就驾崩于长生殿内的病榻之上,享年五十二岁,后加庙号为“肃宗”,归葬于建陵。

    太子在李辅国的拥立下顺利登上了皇位。

    手握禁军的李辅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大唐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权臣——新皇帝朝中事无巨细都要先咨询他,群臣出入禁中朝觐都要先获得他的“恩准”。

    “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被新皇帝尊为“尚父”的李辅国趾高气扬地说。

    他已经实现了从一名任人摆布的卑贱奴仆到掌控帝国最高权力的“无冕之王”的华丽转身,自然要毫不客气的将这个“傀儡皇帝”牢牢抓在手中!

    不过,他又怎能知道,正等待着他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新皇帝李豫脸上带着如沐春风般的微笑,目光中充满了对这位“尚父”的感激之情,恭恭敬敬地从龙座上起身将李辅国送出门去。

    然而,就在他转身的一刹那,那笑容立即凝固。

    如果此时李辅国能看见他现在的表情,心头必然会被一种如陷深渊般的恐惧彻底笼罩!可惜,此时他已得意洋洋地去得远了。

    在他身后不远处侍立的左监门卫将军程元振就在电光火石间捕捉到了这一切,他向李豫毕恭毕敬地躬身行礼,心中也暗暗打开了他的算盘……

    能让李豫暂时容忍李辅国恣意妄为的原因,除了他手中掌握着禁军之外,还是由于目前各藩镇在李亨卧病期间出现了极为凶险的局面。

    邙山之败后,李光弼上表自贬。明知理亏的李亨加以劝慰挽留,无奈心灰意冷的李光弼却对朔方、河西等重要军镇的军权坚辞不受,最后只勉强领了个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的职衔,都统兵力配置较弱的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江南西、浙江东西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去了。后来,朝廷又赐了他个“临淮王”的爵位作为安抚。

    此时,南线战场所剩的燕军残部虽已不多,但朝廷对江淮百姓的剥削却不断加重。

    近年来李辅国又采用了户部侍郎、租庸使元载的恶政,鼓励地方官员横征暴敛,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由此激起了江淮百姓的强烈反抗,先后有多地发生了暴动和起义。

    朝廷派李光弼这位当世名将前来坐镇江淮,一则是有意褫夺他的军权,再则是希望利用他的威名镇压当地的暴动和起义。

    而让朝廷始料未及的是,李光弼刚离开不久,河东、朔方、安西、北庭等军镇中的军心浮动,接连发生了数起军士哗变的恶性事件。

    先是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病故,先后接任的管崇嗣、邓景山都是匹夫之勇的悍将,冲锋陷阵可以,执掌帅印却是不够。一个因为将王思礼生前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百万斛军粮糟蹋了个干干净净而被罢黜,一个因御将无方而大失军心,最后终被哗变的士兵杀死,人头被挂上高竿示众。

    无独有偶,由朝廷钦命的新任朔方节度使李国贞也被部下杀死。

    李国贞算起来也是李唐宗室,曾在郭子仪麾下为将,后来还做过河南尹,也算是颇有资历,按理说,将他放到其它任何一个军镇也都能胜任节度使的职位,但怎奈这里偏偏是朔方!

    朔方军历来都是郭、李两位元帅直属的嫡系部队,从将军到士卒几乎人人都立有响当当的战功。当年,“大唐战神”王忠嗣之后,是由资望极高的郭子仪接任,众将咸服;后来郭元帅自贬,连随后接手的副元帅李光弼都颇费了些周折才将众将收服。

    如今,这些骄兵悍将又怎能是一个李国贞能弹压得住的?

    再加上当时李亨卧病在床,李辅国等人把持朝政,朔方钱粮军饷供应不足,虽然李国贞多次上疏请求朝廷发粮发饷,却都如石沉大海一般没了消息。

    军中兵将见这位新任节度使空有个宗室的名头,却连点粮饷都讨不回来,显然并没什么真实本事,心中也渐渐不服。终于,在偏将王元振等人的恶意煽动下,哗变的士兵将堂堂的一镇节度使乱刃分尸!

    有朔方军的恶劣“榜样”在先,安西、北庭军中也继而发生了哗变。新任节度使,屡立战功的大将荔非元礼竟也死在哗变士兵的屠刀之下。

    如此一来,河东、朔方、安西、北庭等四镇那曾让敌军望风披靡的大唐最强战力,全都滑向了失控的边缘!那些长年为平叛而浴血厮杀的将士们,把他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