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军进入交趾城,招榜安民,城中百姓无论汉民、土人纷纷归顺朝廷,大得人心,夹道欢迎。唯一数千僧人绑缚成队,押解游行。
被押解的僧人不言而喻,正是十八庙主麾下的僧人,一个个垂头丧气,无言以对。交趾的百姓完没想到,原本被梵志拿来凑数的僧兵,几乎全部生擒被俘。交趾一战,除了大罗寺的武僧以外,其他僧人都不是习武之人,驱赶上阵连刀都不会用,一战击溃,全部束手就擒。
宁长才率兵俘获交趾城的十八庙主和数千弟子,因为僧人助纣为虐,不能安分守己,宁长才正准备斩首十八个庙主,只见刘方走到近前,劝道:“交趾百姓既然信佛,这些僧人斩尽杀绝,只恐引起民乱。”
宁长才道:“这些僧人拿起武器就是兵,不可久留。”
刘方道:“僧人作乱,全因阮丹挑事,自古法不责众,只拿阮丹一党足矣。”
“嗯。”宁长才立刻传令释放十八庙主,唯有阮丹及麾下武僧,全部斩首示众。西南行军总管刘方,释放了其他无辜僧侣,并扫庙拜佛,安顿人心,刻石纪功。
汉代古城交趾收复,刘方在城中犒劳三军,两日之后,大军开拔,继续南征,交趾的汉人百姓争相出城恭送隋军,人马列队南去,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刚出城门洞,一个校尉来报:“启禀总管,交趾城的百姓,要为各位将军赠酒壮行。”
刘方一听,百姓如此厚待官军,理当拜谢,几个人便下了马去见百姓。几位城中的长辈老者,端着成坛的好酒,过来敬酒,一位老者说道:“想当年,汉人先辈在广平立铜柱,史称极南界。将军若要到极南界,大隋功德必能胜过大汉王朝,谨此薄酒,恭送将军。”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各端一碗酒水,一饮而尽,刘方言道:“老人家放心,我也曾闻交趾之南有‘马援铜柱’,此行必收广平,拜谒铜柱。”众将一起拜别交趾百姓,随大军南去。后有清代诗词《交趾怀古》称赞为证: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隋军将士一路向南,追逃穷寇,沿途城池纷纷献城投降,归顺大隋。大军将至,南越最后一地广平府(今越南广平)。忽见前行向导官快马而来,向导官道:“启禀刘总管,前方便是‘马援铜柱’。”
刘方问道:“此事听闻已久,马援铜柱缘何而来?”
宁长才颇为熟悉当地环境,答道:“东汉建武十六年二月,交趾的越人、俚人叛乱,击败汉朝驻军,取得六十五座城池。东汉朝廷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得胜回朝之日,马援曾在交趾立铜柱,定为汉朝极南界,柱上刻有铭文:‘铜柱折,交趾灭’。”
“哦?竟有此典故,我等顺天意南征,理当参拜此柱。”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率兵前行,直奔马援铜柱。走了不远,就看到一根立柱,硕大参天,高约九丈有余,粗有七个人才能合抱,紫铜打造。铜柱之上,字迹雕刻历经几百载,依旧清晰醒目,铭文竖刻成列,写的是:“铜柱折,交趾灭”。
这六个大字历经风雨,依稀可见,左下角标准“汉建武十六年,伏波将军马援收复南越六十五城,大汉极南界,此柱以纪之。”
看了此柱,刘方叹道:“不远万里,收复交趾,方知道华夏九州极南界竟是广平。”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等众将官,纷纷下马,跪地叩首,随行的隋军将士,也屈膝跪倒。刘方点燃三柱高香,率领众人一番祭拜,这才下令边界至此,就此收兵。而林邑国的国王梵志,一路向南走海路而逃,不知踪影。
大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四月,隋军不远万里,征讨西南,收复交趾(今越南河内),划界广平(今越南广平),自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之后,大隋王朝在五百六十多年后再次征服南越诸蛮,扩疆至极南界,彪炳青史。正是:
自古交趾属汉邦,万里之遥远他乡。
巍巍王朝立铜柱,而今克复三柱香。
汉帝平乱有马武,隋君扬威出刘方。
遥想汉骑雄风在,应知隋军曾扩疆。
隋军大胜,万里报捷,此时隋炀帝杨广一直在平阳宫陪伴宣华夫人,多日不见皇后萧珺,心里难免有些惭愧,正好得了西南捷报,找个由头,讨好萧皇后。
来到宁安殿,夫妻多日不见,彼此心知肚明,隋炀帝言道:“西南奏捷,交趾、广平皆以收复,大军班师。若非皇后极力主张,哪有今日凯旋?”
萧皇后知道杨广是在极力讨好,便说道:“南越奏捷,全赖皇上天威所在,哪有臣妾功劳。”
隋炀帝摆了摆手,说道:“西南军情交替,朕难有分身之术,皇后贤明,使得军国政事从未耽搁。”
隋炀帝正乐得合不拢嘴,萧皇后问道:“臣妾听说宣华夫人病情日复一日,已成沉疾,不见好转,可是实情?”
隋炀帝一听萧皇后提及此事,脸色顿时转喜为忧,坐在椅子上说道:“是啊,依朕看来,即便天下神医,也难有良策。朕只求让宣华重游故地,以解心中的疙瘩。”
萧皇后说:“可运河修了半年了,也不见通水呀。”
“杨素营造东都、开挖运河进展虽然极快,但是通汴渠至今还未打通,若是早日能通水,宣华夫人就可由水陆乘船回江南了。”
听隋炀帝这么一说,萧珺脸上泛起一丝笑意,不禁叹道:“满朝文武都说陛下雄才大略,要收复琉求,原来还真是个幌子,还是一心为宣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