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皇上一贯下手凶狠,先帝都不放过,怎么在这件事上心软了?”
杨素眉头紧皱,思虑上心,二弟杨约问道:“杨谅即便不死,也不会出头之日,兄长何必如此焦虑?”
“老夫率百官请旨,处死杨谅,陛下一贯言听计从。如今皇上不听老夫的话了,以后皇上恐怕都不会信任你我兄弟呀。”
杨约问:“难道说皇上开始猜忌兄长?”
杨素双手倒背,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说道:“此番讨伐杨谅,皇后曾力主反对,我料必是后宫干政,这对咱们不利啊。”
“这萧皇后表面柔弱,可内心丝毫不必独孤皇后弱,兄长还需提防。”
“嗯。”杨素点点头,“走,陪为兄出去走走。”
……
到了次日,杨素闲来无事,一身便装出了相国府,在京城大街上闲遛。汉王杨谅被免死之事,让杨素颇为头疼,平日里在官场春风得意上,无往不胜,如今杨谅的生死,让杨素感到风向转变,不同以往。
带着几分凝重的沉思,迎面走来一人,杨素一看正是工部尚书宇文恺。这宇文恺低着头疾步前行,也不知心里揣着什么心事。杨素走上前作揖道:“宇文尚书,这是要去何处?”
“哦……”宇文恺一愣,“原来是越国公。”
“宇文尚书这是揣着什么心事,走的这么快。”
宇文恺道:“说来惭愧,皇上督办开挖运河与营造东都两件大事,工程巨大,不胜其劳啊。”
杨素笑道:“宇文尚书什么样的大工程没见过,还如此犯难?不妨到茶社一叙。”
“也好,不如与国公聊聊。”
杨素、宇文恺二人来到街口,迎面一家茶社装潢颇为气派,正门上挂一个牌匾,上书三个大字“斟茗楼”,杨素道:“这家茶馆老夫曾来过几回。”
宇文恺道:“就依国公之见。”
二人进了斟茗楼,选了二楼靠窗口的桌子,二人坐下,点了一碟瓜子和一壶好茶。茶水沏好,宇文恺说道:“不满国公,光是开挖运河一件事,就已经征召五十万劳夫,从洛阳到淮北,壮年的劳力都用上。”
杨素道:“这有何妨,运河是国家大计,每户出壮丁劳作也理所应当。”
宇文恺道:“可是营建东都的事也已经开始,皇上要在大业元年开工,若是再征劳工,只恐士农工商都要征人,消耗人力太大。”
杨素忍不住嘿声笑了起来,指着宇文恺说道:“你呀你,怎么这么死脑筋?天下子民多得是,你只管让皇上高兴,莫管百姓喜怒,凡事报喜不报忧,工程竣工,高官厚禄还不是白来的。”
宇文恺叹口气,摇摇说道:“话虽这样说,可是工部选了几个监工,都难以实施,说起来容易,坐起来难啊。”
杨素咽了口茶水,探着身子问道:“你看老夫去监工怎么样?”
“国公大人的意思是?”
杨素道:“实不相瞒,老夫久居相位,又功高震主,朝中难免有些微词,不如请命营建东都,离开京城,避避风头。人在官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嗯,国公若是前往洛阳,我工部定当鼎力相助。”
“多谢,多谢。”杨素欣然愿往,可是宇文恺心里只当玩笑而已,宇文恺见识过,修建仁寿宫,杨素、杨约兄弟俩可没少糟践老百姓,所以也没当要事放在心上。
两日之后,百官早朝,隋炀帝平定叛乱,眼下最关心的便是运河开挖和营建东都两件大事,“宇文恺。”
“微臣在。”
隋炀帝问道:“开挖运河和营建东都这两件是筹备的如何?”
宇文恺道:“遵照陛下旨意,从洛阳至淮南的河道已经勘测,这条河道名叫通济渠。通济渠又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现已征调民夫五十万,准备在明年全面开工。”
隋炀帝点了点头,又问:“那营建东都的事准备如何?”
想到这件事,宇文恺还真没把杨素的话当真,毕竟越国公杨素是当朝首辅,宇文恺自己是下级,前两天在茶楼顺口说的话不敢当真,所以就如实说了洛阳的实情:“启奏陛下,开挖运河征调的劳力太多,徭役过重,尚未准备动工。”
隋炀帝道:“洛阳位于天下之中,营建东都官船运河,有利于社稷,不可拖延,需要多少银子,让户部如数拨付便是。”
一看隋炀帝急于营建东都,越国公杨素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事绝非工部所能署理,需派精干大臣,调用三省六部得力官员,征发各州郡精壮劳夫,加速加力赶工期。”
隋炀帝问道:“国公举得何人适宜主持东都的建造。”
“微臣毛遂自荐。”杨素道。这才是:
金蝉脱壳欲离京,唯恐失宠不安宁。
营建东都非易事,只等洛阳变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