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很有故事的朝代,这次的主人公是位姓宋的举人。宋举人祖上为官清廉曾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家族被封荫,为官僚地主家庭家道殷实,宋举人在家排行第三,从小过目不忘,在家中颇受寄望。可是这位举人在几次进京会试中,全都失败告终,在第五次失败后回到家中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沉思。
宋府内堂,宋举人跪在其父亲面前听训:“应兴我儿,看来你今生登科无望,罢了。我让你大哥在县学处帮你谋了个教谕的差事,你好自为之,去之前去你大哥那学些做人的本事,好歹你大哥也算是一方县令,虽然是份教谕的差事但也不能丢了宋家的脸面”。“知道了父亲大人,我这就去找大哥”宋举人有气无力的应付着。
袁州府分宜县县衙内堂,“拿着这是推荐函,县学那边支会过了,你是宋家的人没人会找你麻烦的,在父亲那边收训了?怎么没什么精神,年轻人路还长着”宋县令看着这个最小的弟弟,觉得实在是可惜,毕竟在小的时候这个小弟弟是多么的聪明。宋应兴看着手中的推荐函发呆,叹了一声气后告别大哥,向县学走去。县衙到县学是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应兴没有雇轿子在大街上慢慢走着,看着大街上忙忙碌碌的贩夫走卒,边走边将自己的人生感慨了一遍。
县学是古老的白鹿洞书院,宋应兴曾经是学生现在是老师。县学的学生只有20人,在教学以外有很多的空余时间,平常无事时一直喜欢呆在书院的藏书阁里。书院的施院长是为喜欢杂学的学者,藏书品种丰富,其中那些关于农业的书籍让一直接受正统教育的宋应兴非常感兴趣。就这样到了春天,书院后的一大片荒地被当地的一位员外包了,那个员外找了些农户就开始种起水稻,农户们的水利灌溉机等工具的使用让应兴重新找到了乐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应兴在好奇的影响下,走出书院向那片水稻田走去,他怎么也想不道他一生中最惊险动魄的时刻开始了。
“大家好啊,我姓宋是前面书院的教谕,是举人”应兴走到水稻田的边缘跟稻田里的农民大招呼。听到有人打招呼,农户停下手上的活走了过来,“哦,举人老爷有事吗?”一位年长一些的农户回答应兴。“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看你们在忙碌,真的是在种稻子吗?”“呵呵,举人老爷对种稻子感兴趣?”“的确,我有些兴趣”应兴和农户一边聊着,其他农户也聚拢过来,有的喝水准备歇一下。“这个水车我在书上见过,但是这水稻怎么出来的书上倒是没写”农户听了后摇摇头说到“举人老爷,这个种水稻的技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可不是一句二句讲的清的,您还是做您的学问吧”。歇了一会的农户们便散去,重新回到田里忙碌起来,应兴在田边没有马上离开,突然他冒出一个想法:书里没有的,我来写岂不妙哉!“如果我将你那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写成书,你能跟我说到说到吗?”此话一出,农户们当场愣住了,年长的农户重新将这位心血来潮的举人从头到底打量一遍问到:“举人老爷真想听听?”,“是的,我想听,这位大叔怎么称呼”应兴腼腆的问着,年长的农户想了一下后回到“回举人老爷,我姓刘,大家客气叫声刘叔,您真想听改明吧,今天的活必须做完”。“好吧,刘叔,那我明天再来”应兴跟大家打了招呼后回了书院。
次日,宋应兴带了些点心和纸笔来到稻田找到刘叔,就这样一部伟大著作开始了第一篇章。随着时间流转又过一年,书院里来了位客人,这位客人很年轻身材高大衣服看似简单但是衣服配件上极其讲究,在他身后的男子更加健壮手上带刀。这位客人是来找施院长的聊了很久,应兴从田里回来真好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