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四章 通电先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恐怕有不少人都还记得,小学时代的应用文训练里总有练习写电报的内容。老师先给出一件事,然后要求大家拟定电文,谁能用最少的字数把事情说的最清楚,就能得一朵小红花,让邻桌女生多看自己一眼。我那时候好奇,问老师为啥作文都是字越多越好,电报却是字越少越好。老师回答说因为电报比较贵,所以要省钱。我生性不求甚解,没继续问下去为啥电报会那么贵。

    电报最大的特点,就是惜墨如金。电文和其他文体截然不同,讲究言简意赅,能一个字说清楚的绝不用两个字。没办法,贵啊。一直到电报行将消亡的时候,它的费用在邮政手段里还是属于比较高昂的。

    我记得李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1948年的时候,中国海军在南海抓了一个大海龟,各大报纸都把这当奇闻异事来报道。但其他报纸都说抓到的是玳瑁,唯独《世界日报》驻上海记者说是乌龟。当时的主编成舍我大怒,发去电报责问,全文仅十个字:"人皆玳瑁,我独乌龟,何也?"其对字数的计较,可见一斑。

    甚至在新文化运动时争论文言文与白话文优劣时,电报还屡屡现身而出当裁判。黄侃就拿电报举过例子,说如以白话文来写:"爸爸死了,快点回来呀。"实在啰嗦,若用文言文写,只须四字:"父亡速归。"可见文言可适合于新时代生活。

    另外一个传说是关于胡适的。有一回他在北大给人讲课,免不了颂扬白话文几句,有学生起立质疑。于是胡适说前两天有人邀请他去作行政院秘书,被他推辞。他让学生以此事为例,让他们以文言文拟一封推辞电报。其中一封用字最少的文言电报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大笔一挥,用白话文只写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这两个故事都有偏颇之处,故意把反对的文体写的很长,把支持的文体写的很短,权当趣事则罢。但这也反证电报费用之贵,已经使人对字数锱铢必争的地步。

    前面说过了,电报讲究的是惜墨如金,所有人都挖空心思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

    可是凡事总有例外,有一种电报,非但不考虑节约字数,反而要求极尽铺排之能事,废话涛涛,洋洋千言乃至万言。这种电报,叫做“通电”。

    熟悉民国的人都知道,“通电”在民国史上出现得极为频繁,深深地渗透到那一段历史的腠理中去,治史者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的--乃至于有人说“不读通电,则民国无史矣。”民国人对通电的挚爱无以伦比,上台要通电、下野要通电、嘉奖要通电、谴责要通电、讨伐要通电,和谈要通电,甚至大学老师被政府欠了薪水也要通电……

    通电的特点是速度快,范围广,实际上属于“公开信”的一种,它是某个政党、团体或者个人为了公开表达自己的主张而使用的通讯手段。民国时代没有电视,无线电台也刚刚起步,新闻报纸传播范围有限,速度又慢,唯有通电才是能够把自己的主张传遍全国的最快方式,抢占舆论阵地和道德制高点,是以大受政客欢迎,简直就是“他们天生的助手”。而通电的另外一大特点与普通电报截然相反,一字记之曰长,篇幅越长越好,词藻越华丽越好,用典越雅越好,讲究悬河千里一泻汪洋的气势。

    7月1日傍晚,京师的复辟通电发出仅仅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另一封由直隶省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唐之道领衔的反复辟通电从距京城不过百里的延庆县城发出。

    这封由政宣处处长于立夫草拟的《讨清逆张勋檄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前半部分历数了张勋民国以来的种种罪行:天降鞠凶,国生奇变。逆贼张勋,以凶狡之资,乘时盗柄,竟有本月一日之事,颠覆国命,震扰京师,天宇晦霾,神人同愤。该逆出身灶养,行秽性顽,便佞希荣,渐跻显位。自入民国,阻兵要津,显抗国定之服章,焚索法外之饷糈,军焰凶横,行旅裹足,诛求无餍,私橐充盈,凡兹稔恶,天下共闻,值时多艰,久稽显戮。清末抗拒共和,民一祸乱济兖,民二屠戮金陵,民三搜刮徐海……,

    下半部分无不留情的指出满清朝廷数百年对汉人对华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指出这次复辟的根源就是盘踞在皇宫里的满清小朝廷……,此次讨伐张勋不仅要打到张勋及其辫子军,还要扫除蚁穴将满清小朝廷逐出京城。

    此电一出立刻震惊南北,孙中山在广州看到此电只说了四个字“大快人心”,更多的人在议论这个唐之道与直隶省第三混成旅是何许人也、何许部队?

    就连一向与唐旅长关系相当不错的田中玉接到通电之后也是一脸愕然,此时他正和都统府的一帮子手下商讨对策,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