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轩之所以被震撼,是因为他意识到,曾经亲笔钦定13世喇嘛主政的那个人与自己有着莫大的联系。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死于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而以清朝战败告终。他痛定思痛,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这段历史是近代人耳熟能详的,尤其“百日维新”来得快去得快,当时辅佐光绪帝变法的人转眼间由朝廷重臣变为逆贼,并遭拘捕诛杀,真正令史学家扼腕叹息。
公元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是,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而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六人被杀。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闹剧、惨剧中,光绪帝扮演了一个可笑又可叹的悲情角色,以至于后人只记住了他的被囚,完全忘却了他在百日维新之前的雄才大略。
林轩清楚地记得戊戌变法之前,光绪帝曾经力主创新,试图用自强、自立、自省的新面貌来替代之前遗老遗少们把持朝政的局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三日,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西花厅问话。康有为在问话后的第五天,向光绪帝上第六书,提出了下诏定国是的要求,强调中国变法“莫如取鉴日本之维新”,要义有三点:“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三曰设待诏所”。光绪帝读了这份上书后颇以为然,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二月二十日,康有为第七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光绪帝以俄国彼得大帝为榜样,以君权厉行变法。三月二十七日,康有为等人组织了保国会,由御史李盛铎领首。守旧大臣攻击该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甚至要追究入会之人。光绪帝则指出:“会为保国,岂不甚善!”有力打击了顽固势力的气焰,支持了维新派。
四月,选派宗室王公出洋游历;载湉亲选亲王、贝勒,公以下闲散人员由宗人府保荐。召见康有为,命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百日维新。五月,载湉诏立京师大学堂;陆军改练洋操;自下科始,乡、会、岁科各试,改试策论;诏八旗两翼诸营,均以其半改习洋枪。六月,诏改定科举新章。七月,诏裁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禄、太仆、鸿胪诸寺,归并其事于内阁,礼、兵、刑部兼理之。赏内阁侍读杨锐、中书林旭、刑部主事刘光第、江苏知府谭嗣同并加四品卿衔,参预新政。诏袁世凯来京。维新派于上海创办《时务报》,以汪康年为总理,梁启超为总主笔。
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北京紫禁城发出的一道接一道的新政诏令,毕竟是光绪帝革旧图新决心的体现,毕竟使维新派的变法愿望得到部分实现,这就在文教上打击了旧学,提倡了新学,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政治上给人们某些言论、出版、结社的权利,因而具有进步作用。新政诏令却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许多顽固大臣引慈禧太后为奥援,唯“懿旨”是尊,不把光绪帝放在眼里,甚至明目张胆地阻挠新政,致使光绪帝的变法诏书大多成了一纸空文。
刹那之间,林轩仿佛看到了自己黯然离开宫禁、独上中南海瀛台的那一幕。他有八成以上把握认定,自己的前世,与那个试图创新而不得的皇帝有着莫大的联系。
“在这么对轮回转生的例子中,还从未有过自己与皇帝是同一人的个案——”林轩低头思索。
“我看到了,你看到了吗?”黑人声音颤抖,直视林轩。
林轩点头:“我看到了,但并未看懂。”
黑人突然向前一扑,双膝跪地。
林轩一惊:“你干什么?”
黑人颤声回答:“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所谓‘东方智子’是指什么人了,一代君王,雄才伟略,日出东方,天下一清。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东方智子’之名。”
林轩知道,光绪皇帝有两点突出的事迹为历代帝王所不及。其一,他充当了把古代中国和平改造成为现代中国的尝试,即成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维新党人;其二,在变法中,当大学士孙家鼐提出“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时,光绪回答“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即为了国家而不惜自己的权位,说明他是一位真正无私的爱国者。
这种“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宽广胸襟,就算是为中国开启了封建帝王时代的秦始皇也有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