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自谋生计(总093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昔日的友情而今各奔前程,

    各自一方。

    啊……

    别离的情景历历在目,

    怎能不伤心,

    相逢奔向那自由之路。

    那天晚上,只因为害怕黑夜里的孤独,陈素英和毕胜利彼此相伴,相互倾诉着自己的心事,从而获得心灵上的一丝抚慰。也不知什么时候,两人相拥而坐地睡着了。

    醒来时,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

    “天亮了,”毕胜利揉揉双眼,抬头望向窗外,心里似在琢磨着什么,忽然对陈素英说道:“我想,……我们应该回城了。”

    “好,今天就走!”陈素英回答得异常干脆。

    在两人做出私自返城的决定时,往昔八年里所有的理想、信念和誓言,竟在那一瞬间像玻璃瓶似地破碎了一地……

    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于1968年**的最高指示,而告终于1978年云南知青“我要回家”的振臂呐喊。对陈素英和毕胜利那一代的青年们来说,可谓是“十年一梦醒,青春已不再”呀。实际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到了1979年形成了知青返城大浪潮,它的实际情况更为错综复杂,也就是各种社会矛盾积聚后的一次总爆。对此,国家领导人***曾经说过:“我们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下乡插队多年之后,大批知青才得以返回城市,可眼下的生活又将是怎能样的呢?陈素英和毕胜利虽然返回了南疆市,但他俩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因而生活仍然没有着落。回城两年以来,陈素英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到处去找临时工的活儿干。她既不怕吃苦,也不怕劳累,只求自己养活自己罢了。那真是一种做人抬不起头、挺不起胸的艰难日子,这种受尽委屈的记忆让她一辈子都刻骨铭心而无法忘却。

    整个上山下乡运动,先后共有17oo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此行列。而1979年2月,当8oo多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返回城市时,他们的就业问题便成为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就在当月,**中央、国务院批转第一个有关展个体经济的报告指出:“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尽管这项政策要真正落实尚有待时日,但对于只能靠自食其力的返城知青来说,则是时不我待的。为了争得吃饱饭的权力,毕胜利做出一个在当时并不合法的决定:上街头摆摊修理自行车。这个选择虽出于无奈之举,但却证明他是一个愿意凭借自己双手而过活的有志者。

    从陈素英和毕胜利一起下乡插队至今,整整八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回到了南疆市。彼此的相遇、相识和相知,让那埋藏已久的爱情之火猛烈地燃烧在两人的心头。尽管他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已经没有什么障碍能够将他俩分开了。1982年春节,已有三、四个月身孕的陈素英和毕胜利举行了一个十分简朴的婚礼。同年八月,陈素英生下儿子毕小宝。孩子需要奶粉和保姆,而这些都需要花钱,若只靠丈夫摆摊修车的那点收入,根本无法摆脱家里贫困的窘境。恰逢此时,社会上允许人们当个体户做生意。这真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好消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陈素英在满月不久后,便到和平菜市场申请办理了一本临时个体营业执照,摆摊卖起了猪肉,从此也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个体户。在当年的知青中,有人上了大学,有人进了工厂,有人当了兵,绝大部分人都有了一份可为之努力的事业。而对于返城知青陈素英来说,她深刻地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先得活下去!如今她成为一名个体户,自食其力,能够过上“日求三餐,夜得一宿”这样低要求的生活,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为了这个三口之家,她乐意与丈夫一起同甘共苦,忍受着暂时的贫穷和困顿。她没有更多的奢望,只求能多挣点钱,得以养家糊口。带着这个简单的梦想,他们每一天都在为之而努力奋斗,期待未来能过上好日子、好生活。这就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全部信念。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