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都是一哄而上的民军,没有军事素质,武器又差,缺乏统一指挥,迟迟不能取胜。民军虽然没有攻下成都,但还是在四周坚持作战,端方被杀使得赵尔丰失去了援军,陷入了绝境,大部分立宪派也对他不抱希望。革命党人曾打算火烧总督府,发动起义,虽然因为极偶然的原因失败,但已将赵尔丰吓了个半死。内外交困下,他与蒲殿俊、罗伦等妥协,以谈判的方式实现成都和全川的独立,革命党人对于蒲、赵之间的协定内容相当不满,曾在西校场召集民众大会予以公开驳斥。他们认为,只要赵尔丰继续盘踞成都一天,四川的革命形势就还没有根本好转
反观成都方面,军政府建立的摇摇欲坠,在妥协基础上接管政权的蒲殿俊毫无行政经验,又没有勇于任事的魄力,副都督朱庆澜是浙江人,在土客籍矛盾很突出的情况下,也不能指挥如意。城中新军与民军杂处,政府中新旧官吏同署办公,互不融洽,少数革命党人在其中也无所作为,新政权极其软弱无力,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成都政权的危机。
这一阶段总的说来是南方大乱,北方相对平静。
山海关方面由于秦国镛投诚、第三突击队的进驻,飞机和飞艇的轰炸更加肆无忌惮,陆尚荣有时候一发狠,命令飞机和飞艇连续不断的投弹,每一时间段总保持两、三艘飞行器在敌人头顶,让他们吃不了饭、挖不了工事,连给养和弹药也补充不得。第三镇和第二十镇的士气越来越低,真正在轰炸中被炸弹炸死的倒是少数,但投诚的榜样效果却是无穷,北洋军陆陆续续出现了逃兵,一开始是三三两两,后来就是五六成群。发展到后来,有整班、整排逃亡的,有些甚至携械逃跑到革命军这边。曹锟等人绞尽脑汁也没有什么好对策抑制,短短几天,清军又因战斗和非战斗减员近500人。
汉阳失守后,武昌压力极大,逼不得已的黎元洪致电各省都督,说明武昌危在旦夕,要求各都督“迅拔老练之兵,携带枪弹,……星夜来鄂援助”。东北方面自然也接到了电报,秘书长左雨农不敢怠慢,立刻报告了秦时竹,并通知政府各要员立即开会,由于涉及到军事方面,夏海强等部队高级军官也出席会议。
不过,会议讨论的第一件事情却是对赵尔巽等人的处置和问题,秦时竹表态道:“其一,赵尔巽虽然不赞同革命,但也没有强烈反对革命,杀之无益;其二,赵督东多年,政绩颇佳,个人贪污舞弊甚微,杀之无名;其三,倘若赵不杀,其他大小官员必然知道自己无性命之虞,不会强烈反抗新政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其四,不仅赵不能杀,其他官员只要不反抗,也一律不杀,也不强迫他们剪辫子。”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陈其美攻击东北方面“伪装革命,实际是投机分子”就是针对这个事情来的。
对救援武昌的话题,众人都是觉得会议气氛一片凝重。
“汉阳失守,武昌岌岌可危,湖北方面发来求援电报,让各地速发救兵,大家有何法?”
“倘若武昌再告失守,北洋军能一举平定湖北,严重的话甚至还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湖南。”张榕皱着眉头,“只是此去武昌,千里迢迢,救援不易,真要到了,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不能轻易发兵相救,北洋军与我们在山海关一线对峙,哪里来的多余兵力,倘若我们分兵去救,被清军破了山海关怎么办?”袁金铠连忙表态不同意。
“救援绝对是下策,不救呢,都是革命同志,于理不合,真是两难啊!”熊希龄叹了口气,“都督一贯足智多谋,想必肯定有对策了,不妨告诉大家。”
“对,愿闻都督高见。”众人一致附和。
“我的计划很简单,围魏救赵。”秦时竹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的计策,“在山海关一线对北洋军施加压力,让他们有后顾之忧,武昌之围必然能有所缓解。不要说北洋军暂时拿不下武昌,袁世凯本人可能压根就不想拿下武昌。”
“此话怎讲?”众人不解。
“汉阳之战前,袁世凯曾经派人和黎元洪接触,有意和谈,因其内容有‘君主立宪’的主张,被武昌方面断然拒绝。汉阳一战,是袁世凯给黎元洪一点颜色。另一方面,载沣辞去了摄政王的头衔,袁世凯更加控制了清廷中枢,总要卖点力气给他们,这才有了汉阳之战。但是,”秦时竹来了个转折,“袁世凯本人是曹操一类人物,又曾经有过‘足疾丢官’的往事,绝不象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铁心为清廷卖命,也有意和革命党和解。南下的莲伯已和季直先生会谈过了,得知江浙方面曾和袁世凯有过接触,许诺他只要就地反正,将来可以推举他为民国的大统领。你们想想,究竟是做清廷的内阁总理好还是做民国的大总统好?”
“自然是后者,可都督这么有把握袁世凯会反正?”
“别袁世凯天天嚷嚷要‘君主立宪’,其实他只是惦记着自己的权力,至于满清政府有没有权力,他是不关心的,真要让他做了大总统,他肯定会把‘君主立宪’这几个字丢在一边。他现在如此表态,无非作作姿态而已。袁世凯何等枭雄,养寇自重的道理还是明白的,表面上武昌危如累卵,实际却稳如泰山。”秦时竹总结了他对时局的判断,当然,这也是基于历史层面的把握,所以他说的很有底气。
“纵然如此,也该给袁大头一点颜色,不能让他太得意。”一直在旁边默默听着的葛洪义提议,“围魏救赵,总要围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