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文帝不悦,一声不吭。高允见时机成熟,更是跪地呼道:“臣高允冒死进谏!臣以为,皇上年轻气盛,当此我大魏多事之秋,宜行抚慰之政,而不宜高压而治之。太后娘娘深明韬略,千古奇才,况胸襟博大,如若太后娘娘临朝称制,当可力挽狂澜,重振我大魏不世基业。故臣高允,恳请太后娘娘收回懿旨,于皇上年幼之时,临朝称制!若太后娘娘不允,臣高允跪地不起,请太后娘娘三思!”
冯太后沉吟再三,百官见眼前形势,心中已然明了,俱都跪地请太后临朝称制。在群臣的跪求声中,太后侧头看向献文帝。
献文帝虽然急欲亲政,可他一直视太后为亲生母亲,心中对太后韬略无比佩服,此刻见到群臣皆奏请太后临朝称制,心中虽然恼怒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献文帝见太后目视自己,赶紧从龙椅上下来,对太后拜道:“母后,儿臣年幼,不知朝政。适才闻得中书令之言,儿臣茅塞顿开!儿臣亦与百官一起,恳请母后临朝称制!”
冯太后在献文帝的再三恳求之下,这才起身对着百官言道:“众位爱卿,俱都平身!既皇上与百官俱都奏请本宫临朝称制,本宫如再推却,恐寒皇上与百官之心。本宫暂且摄理朝政,待两三年后,皇上长大成人,本宫必退居深宫不问政事!”
朝堂之上顿时欢呼,俱拜太后与皇帝。太后既已答应高允之言临朝称制,必用高允之策,宽容对待乙浑党羽,群臣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了一半。
冯太后道:“高爱卿所奏,本宫尽皆准之。居外之将,虽为乙浑旧部,然都是天子之兵,为大魏屡立战功。乙浑谋反,众将皆不曾参与,故本宫特赦乙浑旧部之将尽皆无罪,旨到之日,各守一方,防备外敌;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所部,尽皆退回封地,朝廷另拨钱粮,重赏五位皇叔!”
群臣山呼万岁,太后又言道:“中书令高允,为官清正廉洁,为百官楷模,今又据直上奏,消弥国之大患,故本宫特许中书令高允行走禁中,参决大策,加爵为咸阳公!”
高允谢恩,群臣振奋。冯太后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乙浑已死,无人统领全国之兵。虽然眼下并无合适人选,但必须用一太后亲信之人暂掌兵权。因此,冯太后想到了殿中尚书拓跋丕。
拓跋丕虽然年老,且无多大智谋,并不适合掌管天下军马,然后,也正是他这两点缺陷,反而成为冯太后眼中的最佳人选。
拓跋丕奉太后密旨,行苦肉之计潜伏乙浑身边,况又及时举报乙浑意欲谋反,奉太后密旨带兵诛杀乙浑,已立大功。太后以他为骠骑大将军,摄天下军马,以填补一时空白。拓跋丕感太后之恩,必拼死以报太后,军权自然尽掌在太后之手。况拓跋丕年长,冯太后临朝称制期间,若发现在忠于自己的统兵良材,即可令拓跋丕归隐养老,另用贤材为骠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