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高允被献文帝表彰为百官楷模,平原王陆丽心中极为不爽。他托病不朝,与陇西王源贺暗中计议后,拜辞皇帝与太后,回到各自封地。
献文帝从冯太后之言,尊高允为师,对于各地官员,献文帝的措施是对治理的成果进行考核,强调赏罚分明;对于平民百姓,他也很愿意搞‘形象工程’,每年都要下到地方上去观察了解风土人情,多次下诏减轻免除不必要的赋税和徭役。就这些举动而言,他几乎不像是出生于戎马大漠的鲜卑部族,倒更像一名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汉人皇帝。
自然,这一切,幕后都是冯太后之功,毕竟那时献文帝还年幼,朝政皆把于冯太后之手。
冯太后听从高允的建议,设立巡查制度。不管是地方上出现哪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当地官员的渎职与疏忽,需要惩罚、罢黜,甚至处死;各方面都符合标准的,执政优异,予以褒奖。
同时地方上有冤屈的,有罪行的,可以向巡查申诉;如果巡查收受贿赂,断察不平,则可以上诉到皇帝这里来,严厉杜绝官官相护的现象。巡查的效果不错,扫除了不少地方上的积弊。北魏在冯太后的治理下从起初的一片萧条渐渐转向兴旺,民心渐渐安定。
看到朝廷的力量渐渐得到加强,素有反心的濮阳王闾若文、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车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拨坐立不安起来。他们心中焦虑,看到自己一方和朝廷的力量,此消彼涨,知道假以时日,三人之力,再也非朝廷对手。
三王之中,以车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拨力量最为雄厚。他秘密召集其他二王,计议道:“今朝廷之势日盛,我等若再犹豫不决,恐将为朝廷所害尔!吾即欲起兵,二王以为何如也?”
濮阳王闾若文与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道齐声道:“若乐平王起兵,吾二人必出兵助之,誓死追随乐平王。若攻破京师,当拥乐平王为帝,不敢有二心!”
乐平王闻言大喜,遂与二王秘密计议造反大事。三人密谋后,二王各回驻地,整顿军马,准备造反。
昌黎王冯熙探得军情,密使人报之冯太后与皇帝。皇帝与冯太后闻报皆大惊失色,若三王共同进犯,以目前朝廷的实力,恐怕很难对付。
濮阳王在东,若进犯京师,必经平原王陆丽的封地;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在西,有陇西王源贺驻防;最重要的力量,乐平王拓跋拨在南,恰与车骑大将军、东郡公乙浑对峙。
军情紧急,如此军国大事,事关大魏存亡,献文帝年幼,自不能拿主张,于是,所有压力都落在了冯太后肩上。
冯太后夜不能寐,思之良久,终得一策。这日上朝,群臣朝拜皇帝以后,冯太后即宣布散朝,命高允入宫议事。
冯太后虽然已有计策,可毕竟她是女流之辈,于军国大事亦忐忑不安。她密召高允进宫,是想听高允之言,以印证自己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