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一致认为招降的时机到了,这也是清政府剿抚并用的一贯做法(吴三桂除外)。
当然,耿精忠是有投降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耿精忠前科太差,对于能否劝降成功,作为主帅的岳乐和杰书心中并没有底。尽管有王辅臣回头是岸的先例,不过耿精忠和王辅臣不同,王辅臣的叛乱,比较偶然,耿精忠是主动投靠了吴三桂。
不过显然,岳乐和杰书实在太高估了耿精忠的节操了。更何况,当时杰书手中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角色。这个人主动请缨,劝降耿精忠。
他终将在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大名,而这次劝降,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许多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人。他们身为高官,忧心国家,在君王圣明、政治清明的年代,他们大有作为,为国家兴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君王昏庸、奸臣当道的年代,他们以诤言力谏,从不屈服于强权;在国家统一、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为文官则出谋划策,为武官则上阵杀敌,保国平安。这些人,往往都具有相同的特质,他们学识丰富,为官清廉,具有常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姚启圣,1624年出生,字熙止,他是浙江会稽人(就是今天的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可能是占了大禹治水的灵气,绍兴这个地方确实是人杰地灵。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王羲之、陆游、现代的鲁迅等人,都是从这个地方走出去的。
作为一个有文化传统而且比较富裕的地方,姚启圣是从一个读书人开始他的人生的。此人家境富庶,是崇祯年的秀才。但是如果仅仅把姚启圣看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那就错了,此人实在有一点浪漫主义色彩。
在读书的时候,他的业余爱好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和我们现在很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样,他也有一个梦想,一个行侠仗义的大侠梦。所以姚启圣同志在读书之余,还勤练武功,有一次,他竟然真的当了一回大侠。有一次在浙江萧山游玩,遇见两名歹人强抢民女,姚启圣抽刀就把歹人杀了,把民女放走了。他的这个业余兴趣爱好,终会有一天发挥作用,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虽然他喜欢行侠仗义,但是在封建时代,科举毕竟是一条比较正规的出路。因此,姚启圣还是参加了高考,牛人就是牛人,也没见他怎么用功,结果他一考,直接考出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浙江八旗乡试第一)。
所谓八旗乡试,这个属于清朝初年一个特有的制度。在清朝初年,由于满汉的水平差距实在太大,如果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估计就没满洲人啥事情了。所以早期的时候,全国统考分为两个类型,八旗科举和普通科举。(到了后期,满洲人也以汉文为主,后来就又回归到统一录取)
这个就有点像我们今天高考各个省单独命题一样,参加哪种考试,是要看你的学籍的。
考了功名之后,姚启圣被派去出任香山知县(就是今天的珠海特区),上任第一件事据说是自掏腰包补上了前任官员因财税亏空而下狱后留下的数万缺口(可见这哥们家里确实很有钱)。
香山那个地方,山地接海,农田贫瘠,百姓自古就是以渔为业,古代中国是个农耕社会,在今天,如果能做上水产生意,貌似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如果在古代,打渔那就是最辛苦的差事。
辛苦就辛苦吧,只要能活下去,那也就接受了,问题是,这个时候,由于台湾问题还没解决,大陆正在搞海禁。
由于郑经他们经常过来大陆打秋风,搞得当地人民苦不堪言,所以清朝政府直接出了一招狠的,将沿海人民内迁50里。虽然这个政策有一刀切的嫌疑,但是确实有效的打击了郑经的抢劫行为。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