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招是比较管用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显然朱聿键是不懂这个规律的。
和平时期管用不代表战争年代管用,浙江管用不代表福建也管用。
战乱时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部队有家当是王道。不过由于文臣控制着财政,就算武将太嚣张,也不敢搞得太离谱,毕竟没钱,你打什么仗。
而且打仗还不是一般费钱,是相当费钱,据统计,崇祯朝80%的财政支出是军费!
到了郑芝龙这里,情况完全不一样,郑芝龙不仅有定策之功,军事实力一家独大,而且郑芝龙的贸易搞得如火如荼,朱聿键估计还得靠郑芝龙救济。
两人在控制与反控制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矛盾。
话说回来,君臣之间闹点矛盾是常有的事情,该干的活干完就是了。
但是他们很快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有理想的朱聿键想打回自己的老家北京,但郑芝龙是不太有理想的,对他来说,只要有钱赚就可以了,打到北京?自己都已经这样了,只要能继续做生意,那就可以了嘛!
郑芝龙不敢公然对抗隆武帝的命令,于是郑芝龙装模作样地派出郑鸿逵北上,跑到半路,又是路途不顺畅,又是没粮饷——靠,钱都在你那边,你没粮饷?
总之就是拖着,结果清军一来,立马逃了回来。
结果就是,朱聿键对郑芝龙彻底失去信心,他很不爽,同时郑芝龙也很不爽。
两人都不爽,首先爆发的是朱聿键。不是郑芝龙不想爆发,关键是郑芝龙暂时没有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会来的)。
朱聿键认为要呆在福建实在是没啥前途,而且清军刚刚平定了浙江,准备南下福建。
郑芝龙又是个专门保存实力的主。
正好比较听话的江西总督万元吉建议朱聿键移驾江西,领导北伐。于是朱聿键决定“御驾亲征”,到江西投靠万元吉。
但是郑芝龙是强烈反对这个事情的,如果皇帝离开福建,本来福建在那个时候也就是个比较偏的地方——要不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冒着砍头的风险搞国际贸易了,那福建又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地方了,不说其他的,光是曝光率都要一落千丈。
问题是郑芝龙也不能公然软禁,那估计要被口水喷死,风险太高不合算。
郑芝龙搞点小诡计还是很有一手的。朱聿键离开福州,准备前往赣州的时候,郑芝龙先是以边关防守薄弱为由,力劝朱聿键返回。
接着,郑芝龙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数万军民拥道豪呼,拥架不得前”。朱聿键本来已经到了建宁县,离江西只有一百公里,结果由于郑芝龙从中作梗,不得不走回头路,只能在武夷山附近兜圈子,最后到了延平。
在朱聿键意图摆脱郑芝龙的时候,郑芝龙爆发的机会也很快地来了。
由于博洛兵力太少,没办法,能招降那尽量招降,于是就去探了探郑芝龙的虚实,郑芝龙的态度实在是太让他喜出望外了——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换个主子吗,反正我的势力在海上,不干涉我就行。
达成初步的意向之后,郑芝龙就开始积极准备——投降。
为了表示诚意,郑芝龙做出了“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师撤水师的承诺”。
于是在郑芝龙的部署下,博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到了延平。
鉴于郑芝龙也准备投降了,所以也就没工夫理朱聿键了。
朱聿键总算可以安安心心地到他想去的地方了,但是这哥们要说还是比较天真的,不过也不能完全怪他,南明军的溃败速度本来就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来估计,加上郑芝龙又很通融地执行不抵抗政策,清军一路高歌猛进。
朱聿键好歹也是个皇帝,逃跑太没面子,怎么也得是“迁都”,于是朱聿键按照迁都的标准,光是书籍都装了十车,至于金银和后宫,那自然更加不会落下。
总之朱聿键走的很慢,清军走的很快,于是8月27日,在汀州城外时朱聿键被清军追上,关于朱聿键的死,说法比较多,有说被射死的,又说被俘后处死的,也有说是被俘后绝食而亡的。
不管哪种说法,总之,朱聿键是死了,而且死的比较壮烈,时年45岁。
死的壮烈的也不是朱聿键一个人,他的皇后曾氏,同样不甘落后,被抓之后,乘着清军不注意,跳水而亡。隆武政权随着朱聿键的牺牲而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