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大魏不亡,河北若失,我大魏便不存了。”
卫觊面色凄苦,连声叹息。
时隔不久,陈群至仕反乡。曹睿任命原尚书仆射卫觊为尚书令,孙资、刘放为尚书仆射。朝中一日内连调几十个官员。一时间。朝中议论骤然停止,谁也不敢在当面指责陛下地作为了。
。。。。。。。。。。
海上虽冷,但结冰却要迟一些,船行至辽东沓氏城,众人上岸。又换了车辆,经平郭、汶县、安市、新昌至襄平。
辽东是公孙恭的地盘儿,但眼下在名议上归顺了季汉。其实早在几年前渭南大战,公孙太守派去的人马全数被擒之后。公孙太守见识了季汉的实力,便开始悄悄与季汉相勾连,私下交往。但那时的交往都是虚的,彼此试探,并不诚心,直到季汉魏延、李昴、关凤等人在大漠召集诸部进行会盟,平定了大草原,把势力延伸到幽州之后。公孙恭才真正改弦异帜,转投季汉。
不过,关索等人送曹植,却没把这个书生送入襄平,而是送到了襄平附近地一个小山谷。此谷名叫芳洁谷,当世大儒管宁居所。管宁字幼安,是东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与王烈、邴原等避乱辽东。到辽东后。管宁只谈经典,不言政事。结庐于襄平附近的山谷中,使大批避难者前来投靠,不久便成村落。于是,他便开始“讲诗书,陈俎豆,饬威仪,明礼让,非学者不见”,对辽东尤其是襄平一带地学风以及社会风气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后,中原稍安,避难者多归故土,管宁仍安然没有归意。公孙康死后,因其弟公孙恭自立为辽东太守,管宁认为“废嫡立庶,下有异心,乱所由起”,遂决定携家眷浮海还乡。临行前,将公孙氏父子历年来所馈赠礼物如数奉还,以示高洁。此时,公孙恭却想自己准备投降季汉,管宁还乡必归曹魏,这等人才岂能让曹魏得去,当下快马拦阻。不肯放他。后来我得知此事,与公孙恭商议,愿以大秦(古罗马)明珠三百颗购管宁避居的山谷赠与管宁,并相约无论天下纷乱至何种程度,任何势力不得入谷,否则季汉与公孙氏并讨之。这个山谷本来就什么也没有,管宁等人在这里读书也不交税粮,反到是每年要给他们各种供给。此时听说季汉愿意用这样高的价格来换,公孙恭自然满口允诺。而管宁在辽东住了三十多年,与好朋友王烈、邴原并称“辽东三杰”,又有数不清的门人弟子,自然也不想离开,加上这些年曹魏也并不平静,战乱纷起,得此承诺后便留在了辽东。
我心知以曹植身份,肯定难为所用,故把他送来这个专心学术的世外小桃源,让他在这里好好过完下半辈子,也就对得起他了。至于让他帮我对付曹魏,我想,这位才子虽然一辈子受人打击,却还不会变节。李晟等人将曹植送到这里,才将一切讲明。曹植至此时也无可奈何,又兼得见管宁这个天下大儒,谷中多是隐士学者,自然比之活监狱地封地不知强上多少,而管宁也早知曹子建大名,自然善待于他。
管宁见到曹植,果然很是开心,但对李晟等人却极为无理,正眼都不肯看上一眼。李晟知他大儒脾气,却也不放在心下,向他施礼罢,将一切说清,说自己算不得学者,不配入芳洁谷,当下施礼分别。
关索有些生气:“这个管宁,对我们居然是这付样子,陛下花那么多明珠买地来送给他,就算不说远来是客,可咱们也算得地主,进谷又能如何?”
李晟笑道:“他是前辈高人,自然是这个样子。”
牵弘也道:“是啊,这位老先生,魏帝亲自下旨征召多少次,要封他为太中大夫皇裁炊鞔套呕虺遄沧牛诓欢系氖账跤胍危强巧墓饷3唬他常坐一木榻之上(也就是跪着),历时积五十多年未尝箕踞(其实这才是坐着),榻上靠近膝盖的地方都穿透了。他老先生对百姓比对官员好,对文字又比对人好,肯拿白眼看咱们这些军人,就算是给咱们面子了。”
三人皆笑。
虽然曹植不可收买,但曹植身边地人却不一定不可收买,李晟等人在分兵时,把曹植地真正亲信还是留了三个,又悄悄留了曹植的印信。曹植逃出生天,哪里还会在乎什么印信,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自然也想不到,他们会用他地名声去祸害曹魏去。眼下几人一齐同到襄平城。拜望辽东太守公孙恭。公孙恭是故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子,公孙康之弟。建安十二年,曹操追袁尚,未到辽东,公孙康斩袁尚首级献操,操封康为襄平侯;后公孙康病死,遗有二子:长子公孙晃,次子公孙渊(其实是私生子),皆幼;康弟公孙恭继职。曹丕时封恭为车骑将军、襄平侯。
公孙恭自来体弱多病。但听说季汉使者前来,却还是亲自接见,笑道:“真巧,眼下季汉还有几位使者也在。”说话间,旁边一人青衫飘飘,走了出来。
李晟一愣,叫道:“大哥。”正是李昴。
。。。。。。。。。。
与李昴一起回到下处,几个人重新见礼。眼下李昴是正牌的中郎将,御封的铁骑王,论官位自然远在诸人之上,但他自归汉后,就不再如原来那样距人千里,反变得十分随和。简单地问了一下几人路上情况,又问及曹植的情况。听几人说起管宁的样子,不由笑起来:“这位老先生是真正的智者,看透天下,了悟玄机,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比。”
李晟听李昴话中有话,不由问道:“大哥,你这是什么意思?”
李昴道:“他早在数年前就看出的问题,你们才发现么?这辽东,要乱了。”
几个人不由大惊,齐问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