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八月十四日,我和二哥会师于梁郡相县。
按照大哥与曹操所达成的协议,我军所占的半个梁郡,就是以萧县、相县和宋县一线为界。
这半个梁郡,恰好将徐州和汝南郡之间的凹陷地填补了起来,进而将我军在淮河以北的各郡县连成了一片,形成了稳固的实地,再不虞曹操的反攻。
。
战事终于告了一段落,尽管仍对曹军保持着高度的戒备,但荆、扬两军的将士却均发自内心地松了一口气。
此前的六个月里,虽然我军胜多败少,到最后甚至全面压制住了曹军,但这长时间的征战,对士卒的身心都已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有些人甚至已经流露出明显的思乡情绪。
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很可能会引发士卒的厌战之情。
这时候选择停战,正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对于曹操,恐怕更是如此————治下各州郡人心的极度不稳,公孙康对幽州的进袭,都让曹操焦头烂额。
但毫无疑问,最让他头疼的问题,肯定还是粮草的极端紧缺。 现在才八月中旬,这也就意味着至少还得有一个月,曹操治下州郡的新粮才能勉强收获。
安抚百姓需要粮食,应付公孙康的战事需要粮食……这最后的一个月,注定将是极为难捱的。 极为无奈的曹操,甚至还通过通过华歆来试探大哥的口风,看我方能否向其提供粮草。
当然,也并非没有人对停战的事情感到不满。
。
八月十五日,少府丞简雍在锦帆水军的护送下赶到相县,宣读了天子对荆、扬两军将士地犒赏令。 大量的酒肉等犒赏物资正在北上运送的途中。 大概还有一日才能到达。
“……对于此刻停战,朝中也有不满之音。
他们认为君侯和将军连连获胜,大军士气正盛;而曹操连遭挫败,丢城失地,军心涣散,人心浮动,加之辽东公孙康正在猛攻幽州。 敌消我涨,正是王师北上。
直捣许昌,还都洛阳的良机。
”宣读了犒赏令后,简雍又说起了庐江的情况,“不过,因为主公一力坚持,子布、子敬、公佑、孝起(光禄大夫陈震)又竭力陈说厉害,最后还是由子仲(大司农丞糜竺)通报了粮草情况,才得以平息这股风波。
”
“呵呵……”庞统笑了笑。 不大客气地说道,“那些位到庐江似乎差不多快一年了。 脚跟还没站稳,未免太过心焦了吧!”
尽管简雍话里并没有挑明对象,但庞统还是第一时间猜出了哪一些人。 事实上,“王师北上。 直捣许昌,还都洛阳”这几句话,就已提供了很有用的信息。
整个北伐期间,“北臣” (指近年来从中原、河北南下。 进入庐江朝廷任职的官员)一派的官员就曾三番两次提及“大军北上,还都洛阳”地奏议。
然而,他们在此刻表示出对休战之事的不满,恐怕正如庞统话里所隐射的意思一样,并不仅仅是针对休战事情的本身,其中未免没有争权夺利的意思在内。
应该说,“北臣”在朝廷中的分量还是相当重的————三公之中,司空、司徒分别由卢毓、刘助担任;九卿中。
伏德为奉常;除这三位外,朝中一千石、比一千石以上的官员,有十五位属于北臣一系。 不过,他们虽然官位爵位很高,在实际权力上却受到不小地限制。
刚刚抵达庐江时,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之在曹操麾下也被吓怕了,他们倒是没有表示过什么异议。 但随着时日渐久。 情况也逐渐熟悉起来。
一些不甘寂寞的人终于开始有些想法。
二哥神情冷峻,微闭的丹凤眼逐渐睁圆。 一丝精芒从眸中激射而出。 看得出,他对这事很有些不满。
“自己又不用上战场,呆在庐江每日好吃好喝。 继续打下去?说的倒轻巧!”文聘略显恼怒地说道,“有本事他们自己到军中来呆上些日子。
不用说六个月,一个月他们都捱不下去。 ”
诸葛亮轻摇着羽扇,微微一笑,却没有说什么。
“宪和,伯言那里情况如何了?”见厅内气氛略显沉重,我转换了一个话题问道。
事实上,我对北臣的争权夺利之举倒是并不怎么担心————大哥以皇祖(以辈分看,当今天子算是大哥地侄孙)之身,担大将军、大司马之职,可以说是集内朝、外朝大权于一身。
外朝九卿中,手掌实权的卫尉、廷尉、大司农、光禄勋等职分别由徐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