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有损失,也没那么惨吧?
沉重的大刀片往桌上一放,看得众人一阵恶寒。都什么时代了?谁还带大刀往目前世界最好的坦克里钻?炮口上刺刀的意思是近距离作战,又不是拿刀去砍人!赵登禹才不管别人的看法,他自幼习武。八岁起刀不离身,即使当上装甲团团长都不舍得把这个习惯丢掉,连李宗仁都说过他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幸好,他也知道时代不同了。没规定士兵要学他带刀,否则国防军就要出现一支大刀装甲团了。
拎起茶壶狠狠灌了通后,赵登禹才解释起来。原来他在得到消息时,部队已经连续行驶了七十多公里的路。要知道,哪怕是最好的36型坦克,行驶维修间隔也只有两百公里左右。之前第一军进攻卡拉干达,为绕远路避开侦查。一夜跑两百四十公里已经是极限的极限了!这次连续跑四百公里,直接导致一大半坦克在路上趴窝,为赶时间,他不得不将趴窝的坦克留在后面。自己带着状况较好的,一路跑一路修,总算没耽误时间。但这番连续折腾后,不仅将装甲兵折腾的上吐下泻。到达的43辆坦克也必须立刻检修,否则根本无法作战。
“我也是没办法。中校。你这里有多少机修兵?都给我吧。要是不快点检修,恐怕会耽误了大事。”要在几小时内完成几十辆坦克的大修根本不可能,但现在也不是要进行坦克大战,作为支撑点小范围机动还是能勉强完成的,所以卓凡一边让人安排坦克兵休息,又把手里所有能搜集到的机修力量都交给2团。
赵登禹抹干嘴角,带走两个机修连时,二十公里外的共产主义国际青年村传来了爆炸声。
集体化后,哈萨克出现了许许多多青年村和国际村,这些村子其实就是一个个集体化农场。突击旅这里后,在西面的树林里建立了防线,还在哈萨克骑兵师的配合下将整个村子都搬空撤走,并挖断了铁路。虽然处置得当,但战斗还是非常激烈。
卡察洛夫的第29预备军虽然是一支预备军,但苏军在突厥斯坦部署了几辆装甲列车,此次后撤这些装甲列车被当成了前锋。
两列装甲列车上的8门76毫米炮不断地对森林猛轰,卡察洛夫还投入20辆bt坦克和一千多步兵,试图拔掉这颗钉子。列车上铁道兵也在机枪和大炮的掩护下,将储备在列车上的钢轨抬出来,想修好铁路继续前进。虽然卓凡部署在这里的两个25型坦克排奋力阻挡,依然无法彻底阻挡铁轨被一根根铺上。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两架运三炮艇机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们不断投下照明弹指引方向,还用机枪和40毫米榴弹猛烈扫射地面。
在照明弹的指引下,赶来支援的俯冲轰炸机很快就将两列装甲列车炸毁。失去列车上的炮兵和高射炮支援,苏军更无法阻挡运三炮艇的袭击,到凌晨三点不得不丢下大量尸体暂时后撤。但很快,随着卡察洛夫的主力抵达,尤其是不久前抵达的t-34坦克团投入战斗后,炮艇机上的40毫米榴弹也无法摧毁这些快速目标,部队不得不放弃青年村向后撤退。
卡察洛夫也知道绝不能被拖在这里,面对越过森林后的一片开阔地,直接就投入一百多辆坦克,等到天空逐渐放亮,还一口气投入八十多架飞机。苏军飞行员现在很清楚,他们现在的装备是无论如何挡不住对手的,所以飞行员目标很明确,就是死缠烂打,利用数量拖住对手,为地面部队争取时间。所以好多飞机到了战场后,首先想的不是击落,而是直接开足马力撞上去。这种发疯似的战术确实收到奇效,触不及防下有三架正在掩护地面的化蛇乙和一架雷电被撞毁。不过在克孜勒奥达尔战斗中队改变战术主动拉开距离避免缠斗后,苏军飞行员就抓瞎了,仅一个早上就被击落31架。
和空中相比,地面的战斗更加激烈。由于根本无险可守,2团的坦克又没有都修好,所以作为防线支撑主力的10辆半履带突击炮承担起了首轮阻击责任。
为弥补装甲不足地形不利的劣势,突击班先是地面挖个大坑,然后把半履带车开进去只露出炮管,减少被命中概率后对准冲锋的苏军坦克猛烈开火。
105毫米加农炮威力惊人,1千米外就可以击毁除t-34外的所有bt坦克和t-26坦克,所以不断地有坦克被它们击中爆炸,就连t-34在冲进600米后,也无法抵挡105毫米穿甲弹的威力。在这轮浴血阻击中,一名叫吴文虎的炮手和他的班更是创下了突击炮单车阻击的记录,在不到30分钟内,连续摧毁了15辆苏军坦克,当克孜勒奥尔达阻击战结束,他和炮班更是完成27辆的壮举!
当然,突击炮班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由于苏军坦克太多,而且又是无险可守的大平原,所以等飞机加好油重新来支援时,已经有7辆被摧毁,卓凡不得不下令空军阻断,让剩余的半履带突击炮全部撤回城市。
等部队撤回城市,投入的两个营、20辆坦克和半履带突击炮已经折损近半。此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徐树铮果断抓住卡察洛夫全军出动的机会,将两个空降团直接伞降到突厥斯坦东面的肯套郊外。因为大部分兵力都被带走,所以这次空降非常顺利,很快就建立起野战机场。
由于主力开始向西运动,重新缩回突厥斯坦已经不现实,所以面临被包围的卡察洛夫干脆下令丢弃肯套和突厥斯坦,炸毁物资后全力猛攻克孜勒奥尔达突围。为一鼓作气不被拖住,他和所有这个年代的军官一样,犯下了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将手里剩余的全部装甲力量全投入到城市攻坚战。
“为了斯大林,为了苏联,进攻!”
两百多辆坦克掩护一万余步兵,在督战队的口号下滚滚涌入了克孜勒奥尔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