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这是本风格和上本不同的书,但请大家相信河马,河马真是用心在写()!
求推荐,收藏!!
--
--
“怎么,吃瘪了?”
刚下楼,萧安国就朝杨秋挤了挤眼睛,让旁边的申树楷和董掌柜等人也都偷偷笑了起来。
“只发孔雀东南飞这句,前面的就免了。”杨秋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见到下人还在收拾行囊,将电报地址和内容交给董掌柜:“申大哥还要去成都吗?”
“不去成都,是回上海。”申树楷拍拍杨秋的皮包,笑道:“刚好一会就有船,所以就打算立刻回去,这里可是100万。”
杨秋也没拦,这事他比申树楷更着急,成都血案既然已经发生,那么武昌首义也肯定近在眼前,既然汉阳厂现在无法提供作用,那么就必须找些外援,要不然凭什么挡住北洋精锐。
等几人到了码头后已是人山人海,听口音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战乱从四川逃出来的普通人,由于前往重庆的航道已经被截断,他们只能走陆路经汉口逃亡各地。
战祸蔓延使得大街上多了很多士兵,空气里紧张的味道开始加重。好不容易挤入人群送走申树楷后,萧安国终于忍不住了,一边拉住他便往回营的渡船走,一边追问道:“兄弟,哥哥我不是外人吧,给个实话,你那玩意到底是啥?”
“法制340毫米舰炮和潜艇通气管设计图()。”
“舰炮?还是通气的?”萧安国听的莫名奇怪,可又怕在兄弟面前暴露了自己泥腿子的本性,所以只能暂时憋了回去不再询问。
他的怪摸样让杨秋暂时忘记了刚才那一幕,不过心底还是有些担心申树楷此行。
拿出的设计图没问题,两项技术也都是他从资料机上精心挑选后拿出来的。原本最早他考虑的是出售法制“75小姐”的资料,但考虑到仅凭图纸德国未必会认为自己的火炮比不上法国,而且“75小姐”保密太严格了,以至于一战开始后全世界才知道有这样一种超高射速的野战炮,所以除非是拿出实物,否则德国也会认为这是假的。
340毫米舰炮就不同了,一战前法国布列塔尼级战列舰的主力舰炮,整个欧洲都知道法国在造一种新的战列舰,而且这种舰炮的威力要高于英国343毫米舰炮,最关键是它有个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75小姐”的大型助退复进机,效率提高了很多。
从海上实战来看这种助退复进机只是法国佬浪漫的构想,可现在还没人知道啊!理论上每分钟三发的射速绝对能眼馋死德国!
虽说事实上德国海军一战中和法国海军几乎没有交过手,但威廉二世和德国海军却不会怎么想,一战前德国海军很大一部分目标都是打败法国舰队,所以死仇的一举一动都是德国情报机构都是要关注的,何况还是正在建造中的新锐的底细,所以德国肯定也掌握了部分情报,只要看到图纸一定会明白,肯定愿意付出些代价买下全套图纸。
至于潜艇通气管技术更是一战后才出现的技术,要知道一战时的潜艇都是不具备长期潜航能力,说白了就是小型半潜式鱼雷艇,大部分时间都必须浮出水面,只有在接近敌人时才能下潜活动大概一两小时左右,生存能力极差。
但有了通气管后,潜艇就可以长时间潜在水下活动,不仅提高了潜艇的隐蔽能力,更重要是让潜艇在这个靠目视,毫无反潜手段的时代,真正具备一定的和水面战舰抗衡的实力()!
根据后世的资料,威廉二世从不担忧自己的陆军,反倒是越造越多的舰队才是一块心病,一种可以迅速拉近和英国海军距离,并且还在某些情况下占据上风的技术,他肯定愿意购买。
而且通气管技术也不是那么容易仿制的,这和他之前想卖坦克设计图不同,这年头的坦克实际上只是理论没突破罢了,但通气管尤其是潜艇通气管却是项非常复杂的技术,首先通气管也是需要防水的,内部拥有大量曲折的回路,还需要运用到强高压、钻透耐压壳等几十项技术,根据资料机的数据,通气管技术从开始提出到研制成功足足花了五年时间,所以他不怕德国人看了设计图就反悔,除非遇到过目不忘的天才,要不然德国人就只能乖乖付钱。
就算是过目不忘,因为他交代了申树楷成交前只能看一半,加上现在已经是1911年了,三年内德国能不能突破另外半张图纸还难说呢。
这项技术是他考虑再三才拿出来的,毕竟不拿点真家伙糊弄不住这些家伙,何况还是机械水平最高的德国,幸好一战期间的潜艇技术还受制于发动机和鱼雷等因素,加上德国天生的悲剧地理环境以及后来美国的不厚道,这项技术还不足以真正改变战争进程,大不了就是皇家舰队多损失些舰船,这对于处于鼎盛时期的英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能否赚钱他一点都不担心,真正担心的是德国愿不愿意拿军火来交换,30挺马克沁、100挺马德森m50和100万发子弹对德国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他来说却是能否保住三镇的关键。唯一麻烦的是德国不一定有麦德森,幸好他已经告知了申树楷如何暗示德国搞到货源。
虽然汉阳比预想的差,但总算是打好了基础,再不济两厂加起来近万锻炼多年的熟练工人就是比宝贵财富,无论是汉口还是汉阳,都是这场争夺战的关键了,只有保住这个中国目前最大也是最完善的工业基地,未来才能透出一丝曙光()。
十天后,留守汉口的董掌柜带来了好消息,申树楷不愧是有气魄的大商人,虽然还不是很相信杨秋的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