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漠视一个小心翼翼地想亲近你的人,并不容易。当武青玦第五次抬头,看到李明夙匆匆忙忙或垂头或转脸地佯装无意的举动,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合上书,起身走到他面前。之前的确有一丝不悦的,但现在却有些心软,她向来是吃软不吃硬、越挫越强以硬碰硬的个性,但面对别人向自己示弱的时候,却一直不太会处理,想到李明夙其实也算是一片好心,那丝小小的不快也抛到脑后去了,不过她不知道怎么开口,所以不置一言。李明夙感觉到她小小的身子立于自己面前,顿时一身不自在,抬眼迎上那小人儿清澈了然的目光,一张俊脸渐渐染上粉色。武青玦笑了笑,语气故意作出几分调侃式的轻松:“师兄喜欢在这里看书?青玦把这个位置让给你吧?”
“我……”李明夙的脸顿时涨得通红,见她转身想走,赶紧起身拉住她,“不,不是的……你留下吧,我走……”
武青玦转头看他,李明夙脸上带着几分黯然,将手里的书递到武青玦手上:“我只是拿本书给你……我,我走了……”
武青玦低头,见那书的封面儿上写着《圣神帝微服私访记》,微微一愕,差点没忍住笑出声,抬眼叫住李明夙:“师兄……”
李明夙停下脚步,忐忑不安地转身,见武青玦将那书拿在手上翻了翻,脸上带着古怪的表情,看着他道:“这是哪儿来的?”关键是,这家伙从哪里找来这些个不着边儿的东西?
李明夙的表情有些微窘:“我最近看到坊间这本书,写得蛮有意思,想你喜欢看书,所以拿来给你……”见武青玦表情越发怪异,顿时尴尬起来,一边懊悔自己的举动实在显得有些莫名其妙:“青玦不喜欢就丢了吧……”
“为什么要给我看这个?”武青玦失笑,又有些奇怪地道。
传奇女帝武则天的一生,多年来被众多的文人墨客演绎了无数的典故野史,有遵循历史原型的,也有神话虚构的,当然,如这本书一样的“戏说”故事最受老百姓欢迎。据传最初朝廷官员对这类书籍极为紧张,认为有亵渎圣上之嫌,言此风决不可涨,力主镇压,不想圣神帝知道后,反而极感兴趣地让人找了一些这类“戏说”话本来看,官员们将书战战兢兢地呈上去,心惊肉跳地等着女帝勃然大怒,哪知女帝一边看,一边哈哈大笑,言“朕一生所为,唯此娱戏百姓之功,可载于史册。”
寥寥数语,彰显了一代明君磊落宽广的胸襟,不仅如此,女帝还颁旨昭告天下,将“不以言罪人”增补进大唐律令之中。于是乎,“戏说”圣神帝的小说话本演义越发如陌上春花般呈燎原之势,茶馆里的说书先生们你追我赶地口沫横飞地编起了段子,戏台上的名角儿也“依依呀呀”地不甘人后,生生给圣神大帝莫须有地编造出不少或荒诞或传奇或严肃或浪漫的野史典故来。圣神帝功德无数,在大唐臣民甚至番邦异族眼中本就如神祗一般的存在,被“戏说”故事包裹之后,女帝身上少了几层神圣的光环,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人们纷纷猜测着、想象着、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女帝,但她的形象反而更是如同雾里看花一般,于世人眼中变得越发神秘莫测起来,而民间“言论自由”之风由最初的追赶潮流,渐渐地倒真融入了世人的观念里。
可惜后来几位女帝继位之后,对圣神帝这条“不以言罪人”的国策执行力度似乎有些不尽如人意,太平公主还稍好一点儿,她的女儿圣武帝却在即位不久就给它加了个“但书”,言“唐律令,非以诽谤之辞恶意中伤人者,不以言罪人”。表面看起来似乎还挺公道的,言论自由也不能乱说话啊,现代法律里不是还有一条诽谤罪吗?只是这条诽谤罪如何来认定,《唐律》却没有具体的参照标准,那这个“但书”里夹杂的水份和猫腻就多了去了,是非黑白仍是“官字两个口”说了算。
所以这些年来,尽管朝廷依然承认圣神帝“不以言罪人”的律令,老百姓也都知道“言论自由”这个口号,但此类“戏说”权贵的话本小说,仍一日日箫条下去,渐至绝迹,只怕暗地里,朝廷没有少下功夫整治。武青玦心中暗叹,只怕这是后来的各位女帝怕自己的形象被“戏说”丑化之故。上位者如圣神帝一般不畏人言的又有多少呢?人在高位上坐久了,有些话就听不进去了,何况只要是个人都喜欢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好话,这是人的本性,又有多少人能比得上圣神帝的胸怀,一生的是非功过只留下一块无字碑,任由后世评说?
如今也只有“戏说”圣神帝的各种话本小说还能在市面上见到,除了“戏说”她的故事因为版本太多、流传太广,又深入人心、无法销禁之外,只怕这还是朝廷的避嫌之举,欲盖弥彰地表达了更深一层意思,朝廷仍是尊从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