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央视旧大楼的录音间里,张谭已经连续一个星期往来于此了,录制《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解说。
旁白解说邀请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教授李立宏,李立宏毕业于北广播音系,声音浑厚深沉、音色稳健,有智者的韵味。主业是教授导演、表演的副教授,副业却是业内知名配音演员。
张谭在给纪录片寻找配音的时候,听到李立宏的声音后,立马拍板就是他了。
其实张谭自己的声音也很不错,干净清朗,只不过没那么浑厚,无法描绘出想要的感觉。
接到邀约,与中国最牛逼的作家、导演合作,李立宏二话不说,当即推辞掉一些不重要的工作,与张谭一起埋头录音间,一遍一遍念稿子,录制音频,寻找与纪录片最契合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九月的时候,央视也开始了对《舌尖上的中国》做宣传。
在中央一套、二套、七套、十套等频道,都有播放纪录片的习惯,在纪录片播放的结尾,纷纷打出了预告。
“衣食住行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选项,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中,食物永远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每一道食物,都是对文明、文化的承载。10月8日至20日,本栏目每晚22:40,将播出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谭张导演带你领略中国人吃的文化。”
伴随着预告,播出的纪录片的片头,各种食材缓缓闪过。
有丰收的麦穗,有柔和的面团,有金黄的馍馍,有香嫩的豆腐。藕片、年糕、竹笋……所有的素材,伴随着如同山水画一般渐进渐出的方式,最终汇聚成一片由山水组成的五花肉。一双筷子将五花肉夹住。
闪现出“舌尖上的中国”六个汉字,和英文字母。
这段片头。画面极其精美。
高清数字格式的画面,经过大成本的后期处理,不仅完美的还原出了食物本身的美感,而且通过饱满富有光泽的色泽,更进一步凸显了食物的魅力。那股诱惑力,仿佛要突破电视机荧幕阻拦,扑面而来。
美丽、真实!
山水画的剪辑手法,更让纪录片的风采。别具一格。
这仅仅是一个片头而已,真正体现出《舌尖》高人一等质量的,还是纪录片的正文。
“谭导,这些画面真不错,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太逼真了一点。”央视七套纪录片部门主管韩志东,看着录音室电脑上播放的画面,由衷的赞叹。
张谭拿着记录解说词的台本,点点头:“毕竟是花了大价钱制作出来的,一分钱一分货。拍美食题材,色香味中的‘香’和‘味’都没办法呈现,只能加大‘色’的效果。挖掘美食本身的内涵。”
“你们拍的这些画面,我看一次感觉饿一次,我个人觉得你这个纪录片,拍摄的质量相当高。就是不知道观众能不能接受,我们国产的纪录片,说实话,受众群体太小了,想要引起关注,太难。”
韩志东说的是大实话。
不过张谭信心十足:“到时候看吧。我的作品,韩主任应该放心。就算不放心。现在预告也打出去,赶鸭子也得上架了。再过一个多星期。就能检验结果,到时候韩主任就明白,我拍的片子妙在何处。”
“哈哈,那就预祝我们成功。”
张谭的信心,带动了韩志东的信心,当初他选择和张谭合作拍摄纪录片,说起来很莽撞,甚至有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
纪录片部门在央视并不受重视,虽然说不缺资金,但一直低水准的制作,让上面看不到能出业绩的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