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鱼老柱国多事。本来挺简单的事情,他一掺和,变得复杂了。到后来裴行俨薛收那帮小子出面,再加上郑言庆的出身,也不知怎么就变成了现在的局面。
你也知道,郑家也好,裴家也罢,还有那河东薛氏,全都是关东世族;而麦老柱国的出身又不太干净,加之是南来之人,以至于朝中不少人,对他不太服气……慢慢的,这后天的击鞠,就变成了新老之间的争执,以至于连陛下也不愿出面调解。”
李渊心道:他肯定不会站出来调解!
身为帝王,不管是麦铁杖这种新兴权贵也好,还是裴世矩等老牌世族也罢,都会愿意看见他们和平共处。估计杨广的心里,巴不得两边争斗起来,而且是斗的越狠越好。等两边斗得差不多了,他再出面调解。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双方的控制。
这种帝王心术,身为八大柱国后裔的李渊,不可能没有了解。
“季晟,我不是问这个,我的意思是,这谣言是谁放出来的?”
长孙晟紧蹙眉头,“这也是我没有站出来的原因。我原本想再观察一下,看看究竟是什么人在暗地里搞鬼……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谣言突然间中止了。
以至于我还没来得及布置妥当,就不得不中止查找。
叔德贤弟,你应该知道,我站出来的话,如果真是有人在暗中捣鬼,会立刻偃旗息鼓。我不希望平白无故的多出来一个仇家,若不能打探清楚,我不会行动。”
“那你的意思是……”
李渊的语气有些不善。
这也让长孙晟心里更加好奇。
李叔德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很少用这种口吻说话。当初因为他的长相有点阿婆,以至于杨广会当着众人的面,称呼他做‘阿婆面’,可李渊却是毫不动怒。
“叔德,你别误会,我没说过我要反悔。
事实上,这个郑言庆的确是年少而才华出众,其眼光和见识都不比常人。你看,这是前不久薛收写得《太平论》。呵呵,据薛道衡那老儿说,薛收能写出这篇太平论,却是受郑言庆的启发……还有这一句‘君子曰: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可知出自何人之口?”
李渊想了想,诧异道:“莫非是郑言庆所言。”
长孙晟笑了,“看起来你对郑言庆挺了解嘛……不错,这句话正是出自他之口。”
“三年不见,昔曰小儿竟成长如斯?”
李渊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丝羡慕,一丝丝欣慰。
以至于长孙晟心中怀疑:莫非这郑言庆是李叔德的私生子,否则怎会是这种语气?
“不过,你别高兴太早。”
长孙晟连忙浇了一盆冷水:“薛收这篇《太平论》,让陛下不太高兴。前两曰我伴驾时,陛下还和我说:两个黄口孺子,焉知天下大事,怎敢妄议‘太平’?”
李渊闻听,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你莫要紧张,陛下虽然不太高兴,但也不会对郑言庆他们不利。
而且陛下对郑言庆这句警言颇为赞赏,还说如果满朝文武能如此,他就可以放心了……我估计啊,陛下暂时不会启用他们,甚至会压制他们一下。但将来,定能大用。”
李渊揉了揉面颊,“也是,他此时作《太平论》,只怕不太合适。
压制一下也好,也可以打打他的锐气。凭着一点才气,胡言乱语,难免会有祸事上身。”
也不知他说的是薛收,还是郑言庆。
反正李渊和长孙晟,心里都非常清楚……“关于谣言一事,虽然毫无头绪,但我大致上已有了判断。据我所知,破野头家的少孙,也追求过裴翠云,为此还被麦子仲揍了一顿。我私下推断,此事应该和宇文成趾有关联……麦子仲不过是受了宇文成趾的挑唆,只是现在骑虎难下。”
“宇文成趾?”
李渊皱眉皱眉,轻声道:“那孩子我不喜欢。要说破野头家的几个孩子,我倒是更中意天宝将军。小小年纪,便能杀戈果决。年初对吐谷浑之战,若非这孩子斩将夺旗,只怕老薛也不会如此轻松的击溃伏允。只是跑了伏允,终究不美。”
“呵呵,那是老薛的事情,与咱们无关。我准备在此次鞠战之后,再收他为徒。”
李渊倒是能理解长孙晟的想法。
毕竟这个时候他站出来,宣布收郑言庆为徒的话,很容易卷入这新老权贵之争的漩涡当中。
鞠战结束,言庆胜了,收他为徒,顺理成章。
若是败了的话,收他为徒,也可以令他无需离开洛阳,反正结果如何,对郑言庆都有好处。难不成麦子仲还敢跑到这霹雳堂,让长孙晟把郑言庆赶走不成?
别说是麦子仲,只怕连麦铁杖也没这种胆量。
李渊放下了心事,和长孙晟闲聊了一会儿。看天色不早,李渊就准备起身告辞。
临出门的时候,长孙晟突然问道:“叔德,这郑言庆与你究竟什么关系?”
这一句话,却问的李渊张了张嘴巴,不知该如何回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