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自古有表里山河之称,并有得并州者得天下之说。
这倒也不是虚妄之言,并州虎距中原之侧,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如果没有并州险要之地的阻挡,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早就呼啸南下,席卷中原了。从春秋战国时代,并州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晋文公就是因为坐拥并州之地而称霸天下,秦国也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兵四十万才有机会一统天下。先得并州,而后才有天下,如失并州,则天下难保矣。
平阳上党战役失败之后,晋国彻底地失去了并州,这让司马炎郁闷不已,偏偏这个时候,还有太保郑冲等大臣上表,请求给文鸯封侯追谥,以彰其功。
司马炎不禁有些恼火,文鸯丢了并州,难道还有理了?居然还要封侯加谥,这封侯追谥的难道不是大功之臣才能有的待遇吗?文鸯他一个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得到这样的封赏?
司马骏的奏章司马炎已经是看过了,虽然司马骏有自责之辞,但字里行间,并州的失败完全是由文鸯一手造成的,文鸯战死,也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按责任划分的话,文鸯至少也得占九成。
不过上表的大臣也自有一番道理,文鸯战败不假,但文鸯战败之后,并没有屈膝投降,而是饮剑自刎以殉国,如此忠义千秋为国捐躯的典范,当为满朝文武的楷模,如此多事之秋,这样的典型人物如果不能封侯追谥,是很安军心民心的。一个谥号对死者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对于大晋国的臣民而言,却是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倒不是司马炎吝啬一个谥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文鸯并不感冒,不光是司马炎,包括司马骏在内的司马家族的人,都对文鸯有着莫大的敌意,不管怎么说,他都是间接害死司马师的凶手,当年司马昭迫于形势,赦免了文鸯的罪责,但并不意味着司马家的人就可以原谅他了,多年以来,他们对文鸯的恨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这十几年来文鸯在洛阳享受的“待遇”就说明了一切。
如果不是遭逢国难,文鸯注定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但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渴望建功立业重振声威的文鸯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文鸯的这一死,确实是扔给了司马炎一个难题,封侯追谥,那可是朝中有功之臣才能享受的待遇,司马炎觉得文鸯根本就配不上。所以尽管郑冲一再催促,司马炎却是拖着不办。
但没过几天,另一个坏消息接踵而至,汝阴王司马骏在羊肠坂伏击蜀军的时候反中了对方的埋伏,两万虎卫军全军覆灭,损失惨重。
让司马炎比较难堪的是,司马骏战败之后,并没有象文鸯那样以死殉国,而是屈膝变节,投降了蜀国。
两场败仗,几乎是一先一后,总共也没有相隔几天,这对于晋国朝廷而言,无疑是一个最为沉重的打击,最让司马炎不可接受的就是皇叔司马骏在气节上比文鸯差了太多,为了活命,司马骏不惜跪地求饶,把他司马家的脸给丢尽了。
相比之下,文鸯杀身仁,舍身取义,形象比司马骏不知要高大的多少,司马炎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位叔父是一个惜命如金的人,战败投降自然是不足为奇的,不过司马炎现在多么希望司马骏可以以身殉国,那么他们司马皇族,也就不必被人啪啪打脸了。
蜀国那边,刘胤似乎刻意地制造舆论,在上党,刘胤亲自为司马骏解缚,并大摆筵席,厚待于他,当时围观的人群甚众,有当地的百姓,也有被俘的晋兵,刘胤似乎要用这一举动,向世人来证明,蜀国是优待俘虏的,就算地位尊贵如汝阴王司马骏的,归降之后,都一样会受到礼遇,更遑论普通的士卒了。
不得不说刘胤这一手相当地高段,晋国上下是人心浮动,就连汝阴王都已经投敌叛国了,还真不知道这个国家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
司马炎无奈之下,只得接受何冲等大臣的建议,封文鸯为武安侯,并加谥号为忠,以表彰其忠勇为国之功绩。
司马炎确实也没办法,如果没有司马骏的被俘投敌,或许司马炎并不考虑给文鸯封侯追谥,但司马骏搞了这一出,让司马炎不得不用文鸯来挡住众人的悠悠之口,在这时候,如果不能竖立一个忠义的榜样来,司马骏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
文鸯没有子嗣,不过他曾过继过弟弟文虎之子文适,以承继香火,文鸯先前在朝中地位低下,文适就更加地卑微了,只能做城门令这样从九品的小官。文鸯做了冀州刺史之后,文适的官衔也没有什么变动,可没想到文鸯阵亡之后,好运就突然地降临到了他的身上,皇帝亲自加封的武安侯便由文适来继承,文适受宠若惊,惊喜望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文鸯封侯追谥,确实在一度的程度上稳定了朝中的局势,也消除了司马骏投降的负面影响,让困难的局势变得缓和了一些。
司马骏可是讨逆大都督,冀州前线最高的指挥官,他战败投敌之后,讨逆大都督的这个位置便悬空了出来,到底由谁来继承这个位置,司马炎也是一阵的头痛,毕竟这样的职位可不是封侯追谥那么简单,它必须地由能力相当的人来担当,否则的话,前线几十万大军必将会乱成一团。
派谁去合适呢?司马炎陷入了沉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