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终究还是发生了。
赵昭在长安收到消息时,哭笑不得。原以为历史走向已经改变,苏轼的为官轨迹与命运都发生了改变,“乌台诗案”这样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谁曾想,是祸躲不过,悲剧终究发生了,而且提前了很多年。
也许这就是历史大势中的个人宿命吧,天注定,谁也改变不得!
不过仔细说起来,倒是自己害了苏轼。
若不是他与自己过从甚密,又有如此亲密的关系,舒亶和何正臣他们就不会揪住不放,故意找他麻烦。
赵昭相信,舒亶和何正臣不过是马前卒,背后还有其他人,吕惠卿的身影必不可少。赵顼肯定是知道的,至少是默许,甚至可能亲自参与谋划。
这个阴险小人到底可恶,竟然上纲上线,给苏轼盖上了这样大的帽子,诽谤朝廷,不敬君王,怎么听都是大逆不道之罪。
赵昭有些后悔,在王安石与吕惠卿这步棋上,似乎走错了。偷鸡不成蚀把米,还给自己惹来了不小的麻烦。
不过事情出来了,就必须要想办法面对!
所幸还提前一步得到了消息,否则还真是措手不及。
除了明月宗的来源之外,赵昭很意外,竟然有驸马王诜秘密送来消息,让苏轼提前躲避。王诜是苏轼的好友,还有一重身份是蜀国长公主赵宝安的驸马。这个人与赵顼算的上是至亲,但关键时刻。他能够及时挺身而出,冒险给苏轼送信。可以说十分难得。
公开的矛头是对准苏轼的,但暗箭却是射向自己的。
赵昭相信,汴京城中的赵顼和吕惠卿,他们并不在乎苏轼会是什么罪名,会落个什么下场,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对此事的反映,以及后续可以发挥的文章。
吕惠卿这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啊!
赵昭心里很清楚,如果出面营救。那么御史台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是穿凿附会,也一定会定苏轼一个谋反大罪。然后再把自己牵连进去,哪怕是秦王,哪怕是大宋皇叔,哪怕与皇帝之间的争斗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但此时,赵昭的身份还只是臣子。一个臣子牵连进了谋反。大不敬的案件,这对声望和实力都是巨大打击。
倘若计策得逞,按照他们的预期的结果进行,即便是不能问罪处置。秦王也必然会一蹶不振,过去一切的努力,所有的基业。大好前程全都会付之东流。
袖手旁观?这样是能撇开嫌疑。但很可惜,赵昭不能这样做,也不会这样做。
这是一次与赵顼的公开交锋,朝野上下都密切关注此事,对后面的局势发展有重要意义。倘若输了。秦王的威望就要大打折扣了,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最关键的是。苏轼是自己人,是连襟的姐夫。
堂堂秦王,倘若连至亲都无法保护,又如何有资格面对百官呢?还有谁会相信他?支持他?
所以此事对赵昭而言有些棘手,苏轼是必须要搭救的,只是该怎么救?才能不留下话柄呢?
明知道对方目的,若还是大意轻敌,是为不智,赵昭不会这样愚蠢。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