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位置如果不让信得过的人来担任,朱温哪里能够放心?
李振虽然有些刻薄,但对朱温的忠心也不比其他人少,但他的心胸明显没有敬翔的心胸宽阔,所以朱温让李振做了礼部尚书,这礼部虽然在六部之中虽然高于其他诸部,却没有多少实权。但好歹也是个正三品的大员,李振当然没有说闲话的理由,再说了,礼部尚书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也大有人在,只要自己好好干,不愁得不到重用。更何况六部中礼部还在兵部和工部之上,也算的上是清要之职,俸禄很高,却没有多少实际的事情要做。
那些跟着朱温东征西讨的大将也都个有封赏,什么侯爵、伯爵、子爵封了一大堆,朱珍、庞师古、李唐宾、葛从周这些人还被封了公爵。
葛从周却上表说由于旧伤复发,加上年纪老迈,不得不告老还乡,想辞去泰宁军节度使的位置。朱温这才想到葛从周现在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将了,只是如果真的就这样让葛从周致仕的话,岂不让人说自己鸟尽弓藏?
但葛从周只是坚持说自己身体不济,不足以继续担当大任,请求回乡颐养天年。朱温只得应允,不过依然让他担任濮州刺史的官职。葛从周本就是濮州人,回乡担任刺史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其实葛从周年纪虽然大了,可身体也还算健硕,只是他知道,一般的开过大将很少有善终的,因为大多数的开国元勋都手握重兵,加上在军中威望很高,所以大都会招致帝王的猜忌。虽然朱温不是那种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人,但葛从周还是觉得小心一点的好,毕竟天威难测,万一有一天遭到猜忌,恐怕不光是性命难保,很可能会祸及家人,葛从周只想让自己的家人平平安安的,葛从周无子,只有一个养子叫谢彦章,也算是葛从周的衣钵传人。
濮州刺史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只是他这个刺史的头上挂着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大将军、开国公的头衔,就不能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刺史了。
不光是一些忠于朱温的将领们受到了封赏,就是那些各地的藩镇也都得到了封赏,杨行密被封为吴王,钱镠被封为越王,马殷被封为楚王,王建被封为蜀王……
就连朱温的几个子侄也都封了王,朱温的大哥朱昱也被封为靖王,早年在广州战死的二哥朱存也被追封为朗王。
朱温作为开过皇帝,大封功臣当然也在情理之中,这都是惯例,朱温也无法免俗,毕竟这天下都是靠大家打下来的,而不是朱温一个人的功劳,如今朱温做了天子,怎么可能不给这些功臣们封一些官爵?
朱温本来想把这天下变成共和制,但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不但家中的妻儿不同意,就是那些朝中的文武大臣们也不同意。
宰相张浚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若是这天下没有天子,就凭一些所谓的什么议会或者是什么常委的就能治理国家?老臣愚昧,实在不敢苟同陛下的观点,陛下文治武功都是天下少有。李唐腐朽无能,天下流寇四起,藩镇割据,是陛下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救百姓与水火,陛下为天子实乃众望所归,百姓拥戴,若陛下有抛弃天下百姓之心,老臣愿意当场撞死在这里。”
张文蔚也跟着道:“现在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何来共和?这普天之下的一切都是陛下您的,没有皇上领着大家治理天下,这天下岂不乱成一锅粥?”
众文武你一句我一句,没有一个人赞成朱温的观点,他们根本不能理解所谓的共和制有什么好,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了皇上,这个国家就失去了向心力,就不可能不乱。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毕竟在那个年代思想还没有像后世那样开明,一下子弄一个什么共和制,难怪这些大臣们无法接受,毕竟这种思想太前卫了,大臣们无法接受也是在情理之中。
朱温想想也是,毕竟千年来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一下子想让这些大臣们知道什么是共和制,还真的有些难为他们,就好像朱温当年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样,见到什么都感觉那么的新鲜,那么的不能接受。百姓们见了官员和王公大臣们都是要匍匐下跪的,这一点当时就让朱温有些受不了,可慢慢的也就习惯了,所以朱温想,如果以后经常跟他们讲一些关于共和制的话题,和一些共和制的制度,让他们慢慢的潜移默化,终有一天他们会接受这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