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兵马,令交战的双方都很是吃惊。
不过,马岱很清楚,如果是自己这边的人马,肯定不会冲开自己的包围圈,而是会协助自己的兵马进行包围。故此,这支意外的兵马,肯定是敌军。
马岱能清楚意识到这一点,魏延当然也能想到。只不过,魏延想不到的是,会是哪路人马来帮助自己。可无论如何,能在自己危机时刻有了救援,魏延相比于马岱,那还是相当喜出望外的。
而这支从外面杀进来的兵马,一点没错。正是诸葛亮派遣接应魏延,实施连环突击的凌操部队。
战况随着凌操大军的意外加入,立刻产生了扭转。马岱的军兵虽然精锐,可黑夜之中,尤其是混战之中,早已布好的战斗方位,却不是邓么好再次调整的。原本面向魏延的包围圈,此时把整个后背都让给了凌操大军。让凌操军队很是容易的形成以多打少,一点破面。幽州军的包围圈,被快速的割开一个口子,让魏延大军有了一个喘息之机。
只不过,此时魏延大军已经折损过半。可即使如此,援兵的到来,还是让魏延的部队,军心大振。魏延更是振奋心情,重新向马岱杀去。
只要拦截住马岱的重新指挥调整,胜利就属于己军。
此时,反倒轮得马岱有所分心,招架不住了。
但是,越是如此危局,越是看出幽州军的精锐,越是看出幽州军日常训练的效果。
如果,如今的这种局面,换作除幽州军以外的任何一支当时的精锐部队。在主将与敌交战。无暇指挥部队,而部队又偏偏遇到意料外地突袭,而且还没是非带不利的队形时。恐怕此时早就溃散了。这也就是冷兵器时代所谓的:将是兵之胆!没有主将指挥调度的士兵,再精锐,那也是一盘散沙。
但是,幽州军则不然。虽然幽州军统兵带队的应然要靠主将。但是,一个部队的主将,却绝不是所有幽州军的全部胆量所在。幽州军在刘明那种新式统兵的策略下。思想建设扎根在连队上。这就造成了各个部队地基层骨干。各级地行军司马,班长,连长,以及营长等等。
才是一个部队的根基所在。他们一个个所起到的作用,甚至于远远超过一个部队的主将。
而在此危急之时。这些班长,营长。以及大大小小地行军司马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指挥虽然失调了。可一个个地战斗单位并没有丧失,反倒班,营为单位,形成一个个小作战单位,各自结阵的展开厮杀。
这种小型阵,那都是幽州军日常训练地。在这种缺少组织和调度的情况下,反倒突出了幽州军日带训练所形成的强大个人战斗力。三万兵马,形成了上千个小的作战单位,其战斗目标也非带的简单、单纯,那就是杀光身边的一切敌人。
上千个小的作战单位,各自集结,就好像上千小的飞速旋转的刀轮一样。虽然大环境的整体,被吴军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军面,可真正俩军交错的环节,却由于小阵型的不同,交织的场地有限,而形成了幽州军在以多杀少。以统一战分散的局面。错过了刚开始得混乱局面,幽州军竟然在逐步扭转着败局。
这种意外,是凌操难以想象的,明明敌军都被分割开来,己军出其不意的打击已经形成了优势局面,怎么可能敌军还能发样反击和调度?
难道敌军统兵持领的指挥能力真得高到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境地,竟然连让自己臆测一下都不可以吗?
无怪乎凌操会如此想。凌操作为一个高级将领,统兵也是他的本行。兵书战策也知道不少。可在他所知道的那些军事常识之中,将领的作用,也就是开战之前作出部署,开战之后,奋力杀敌,做出表率罢了。其他的临地反映,还有调度。除非那个将领手中还有预备兵之外,是不可能再作其他变化的。故此,凌操才会对这个原本已经将要溃散的幽州军,却做出了快速的集结和反击而感到万分的不可思议。
但凌操的不匪思议,比七魏延来,那还差得远了。凌操不知道此时幽州军的先锋官马练正忙着呢。可魏延却是知道得一清二楚。马岱可正在魏延的刀法下,忙得手忙脚乱呢。没有主将的调度,这些幽州军又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魏延当然想不到,马岱手下那幽州军上千个班长,营长和司马们,此时就跟上千个将领一样,发挥着临场组织作用。所有的幽州战士,此时都紧密地团结在这些小政委,小班长得领导下,忘我的拼杀着。
夏季天长。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由三更天杀到五更天,已经杀了两个更次了。
而就在两军混战之时,又有一支军马奔杀而来。这支部队,那可真是一点不负奔杀而来的声势。疾如火,快如风。蹄声隆隆,乃是一队骑兵。离着混战的外围还有一定距离,就已经一阵箭雨急袭,射倒了哪些围在外围的吴军。
不用问,战场上的所有人,都已经清楚地知道,这是幽州军的援兵来了。
这些人能分得这么清楚?很简单。蜀中和汉中,群山之盆地,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马群所在。而骑兵的保养开销又相当的大,而在山地作战,发挥用处的地方又不多。张鲁和刘璋他们根本就不会花大价钱从外地购买马匹组建骑兵。而孙权更不用说了,地处南方,要想买马,那代价就更高了。而且南船北马,江南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战略思想,也一直让孙权和其手下将领偏重水军,当然就更不会有什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而幽州军马,确是以骑兵闻名天下,大伙自然也就分得清楚了。
而如今快速赶来的部队。也确实是幽州的突起兵。虽然诸葛亮连环突袭,确实是料中了平常人警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