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卓欣然同意。于是,郭汜、樊稠带着兵就走了。
那马腾、韩遂打听了多日,可以确定,董卓确实是准备去攻打刘明的,可是!董卓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不动换。这一来,可把马腾、韩遂这两个人急得都不知道怎么好了。
两个月后,马腾和韩遂就吃不消了。大军在外粮食的消耗,那可和驻扎在当地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得需要有大量的挑夫,源源不断地从自己的后方把粮食运过来。这一路之上,那些挑夫也需要吃饭,返回的路上,同样还需要有一定的口粮。故此,这军粮的损耗可就海了去了。出兵在外,一般光是运输军粮的损耗就都在七成左右。这要是路途还远,那损耗就更多。尤其是现在马腾和韩遂还从羌族那里借了十五万的兵马,那负担就更重了。
马腾和韩遂一合计,现在这局面,自己等人算是陷在这里了。真是进退两难呀。
进,董卓对外宣称的百万之众,那绝对不是吃素的。一场仗打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鱼死网破。如果玄一点,那自己等人就得全军覆没。全都得交待在这。可是,要是就此后退,那就更不行了。一方面,自己等人这回出兵,劳民伤财,元气大伤,这要是空着手回去之后,那也就再没有能力负担这三十五万大军的开销了。另一方面,就算自己这面咬牙忍了。认头吃这哑巴亏了。可是自己等人从羌族那里借了十五万的大军,这要是没有好处给他们。那些羌族首领也决不会放过自己等人。
为了到底是前进,还是后撤。马腾和韩遂产生严重的分歧。
依韩遂的意思,认头吃这哑巴亏得了。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材烧。至于羌族那里,凭着自己等人和他们那么多年的交情,好好的和他们说说,应该有可能取得他们的谅解。
可马腾却认为自己身为伏波将军的后代,既然已经接受了汉室的密诏,那就应该把这命令执行下去,这才不愧自己家族世代忠良的称号。打不赢,归打不赢得。可是自己要是就这样灰溜溜的撤兵回去。自己一世的英名,那就算完了。而且,反正自己等人就算是这样回去了,那自己等人也无力负担这么多的兵马给养了。还是要裁减军队。到时候,那些裁减下来的士兵,自己即不忍心,也不能够把他们全都杀了。杀之则不仁,从此也就再没有士兵会真心地为自己等人效命了。可是,要是不杀的话,这些裁减下来的兵丁,出了打架杀人之外,再无一技之长,他们为了生活,不是兵变,就是要啸聚山林,落草为寇,那自己的地盘也算是毁了。还不如和董卓真枪真刀的干上一仗,把那些兵丁消耗在董卓这里得了。背不住还能产生什么奇迹呢。况且,马腾世代与羌族打交道,比韩遂更加地了解羌族人的秉性,自己打了败仗,向他们解释没关系,背不住这些羌族人,冲着往日的交情,还能得到他们的支援。可要是自己一仗不打得就撤回去,势必会被那些羌族人认为是懦夫。到时候,往日的交情全毁不说,还会引起他们的小瞧,弄不好就会兴兵前来攻打自己等人。
最后,韩遂被倔强的马腾说服了。决定与董卓拼了。不过韩遂还是心眼多,认为自己等人现在已经有了五十万的大军,那董卓对外宣称的兵力,也不过就一百万,只要自己进攻的同时,董卓的死敌刘明,能够同时进攻董卓。哪怕只分担董卓几十万的兵力,那自己这边也就不是全无胜算了。
当即,马腾、韩遂就给刘明这面来了一封信函,诉说自己等人奉天子诏书,讨伐国贼董卓,希望刘明的部队能够响应。
这封信到了关羽和郭嘉的手中后,郭嘉非常干脆的就建议关羽给马腾、韩遂回一封信,大致的意思是说,家主刘明不在幽州,各地兵马皆受令防守,本不应调动兵马出击。可是,既然诸公是受圣命出兵的,那幽州身为汉室的臣子,自该响应。只要马、韩二位将军与国贼董卓交手了。那并州的兵马就会附随尾翼,起兵攻打董卓的。为二位将军分散董卓的兵力。
关羽一听郭嘉的建议,那就全明白了。这根本就你动手,我捡便宜,你不动手,我也看着。关羽欣然听从郭嘉的建议,就给马腾、韩遂回了这么一封信。
马腾、韩遂一看,那心里也明白了。可是,现在自己等人那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而且,人家的主子没在家,那些家臣能自作主张得给自己这么一个回复,那已经是很够意思了。足以说明刘明平时的教导就是以汉臣自居的。(其实是因为刘明的官制、职权等和马腾他们不一样)
马腾、韩遂抱着决死之心前来攻打董卓。一路上,破关斩将,到没遇上什么像样的抵挡,搞得马腾和韩遂大为奇怪,难道这个董卓只是架子大,其实是虚张声势,他根本就没那么多的兵马?这样一想,马腾和韩遂的信心大增。分外懊悔自己空自耽误了这么多的时日。而马腾更是为自己的英明决定而沾沾自喜。
这一日,马腾和韩遂的兵马来到了距长安以西二百八十里的齐平县,突然间,闪出了一哨兵马,约有一万多人,拦住马腾、韩遂大军的去路。
马腾、韩遂全是一愣。一路之上,自己都没遇过这么多的兵马阻挡,这一万多的兵马,应该是最大的一股了。可是,自己是五十万的大军呀,这点兵马拦路,这算什么?是够自己塞牙缝的,还是够自己垫马蹄子的。难道是董卓在这里安排了什么伏兵不成?这支兵马只是引自己部队进入埋伏的诱敌之兵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