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要以发展政策为根本才能持续壮大自己,军队服务于政策就是这个道理。
明朝做为中国历史上,得位最正的存在,也是江淮人,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小时候不过是地主家的放牛娃,因为家族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
家人饿死后,朱元璋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
后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制,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创业时曾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这三个计策从战略上提出了创基立国的政策,朱元璋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
而苏洵认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条创基立国的国策,缩小后也很很适合现在的苏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巩固根据地防守,储备充足的粮草,不先出头称王,避开群雄的矛头,抓紧时间蓄积力量,后发制人,争霸天下”。
“高筑墙”是包括外交的对外防御。
“广积粮”是包括不小于兵力,资源,地盘,武器,铠甲,后勤的实际实力扩大。
“缓称王”就是低调,不出名,不做最亮的那个崽。
不光不做正数第一,倒数第一也不能做,不然就会有人来主动欺负你夺取资源,到时候拔出萝卜带出泥,或许更麻烦。
为什么老老实实的人经常会被欺负,反而调皮捣蛋的没人敢招惹,就是因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柿子专捡软的捏,此为人心。
苏洵认为只要苏家按照,“稳,准,狠,猥琐发育不去浪,低调做事,乖巧做人,该出手就出手,能使坏就使坏,躲在草地开透视,躲在屋里用穿墙。”
这几条行事,那么相信自己和苏家在这个危险的世界,必能暂时护得自身安全。
在加上自己天生的识人之明,苏氏也必能趁机积蓄资源,累实根基,然后蓬勃发展,甚至达到最后的“缓称王”也不是不可能,想到这,苏洵感觉自己好像是有些飘了。
不过明太祖朱元璋都认同的,“发展”之道,只要做的比他还稳十倍,苏洵感觉应该就错不了了,如果还能出什么意外,那就是天要亡苏洵,苏洵不得不信命而亡了,尽力而为,听天由命,就是这个道理。
未来发展和军事的战略考虑完了,下面就是具体战术了,战略是大方向,战术就是具体操作。
对于苏洵本人来说,第一就是以两仪军阵掌控苏家军队。
第二就是,想办法尽快提升到三品意诚,然后着手升级两仪军阵为三才军阵。
第三就是,掌控苏家军事调动权,让苏家按照自己的想发,活动起来,掌控主动进攻权,努力强大自己。
这三点计划,没有先后顺序,都是相辅相成,就像对于第一点计划,用两仪军阵炼化苏家另外六千精兵子弟。
也可以顺便提升军阵修为,炼化更多的三才气,为第二点的日后晋升三才军阵做准备。
至于突破儒家三品意诚境界,经过三年的积累,苏洵大概已经有了突破的方向。
家族心学传承记载,儒学一品奥义是“心静”,二品奥义是“心宁”三品奥义是“心清”
若想达到意诚“心清境”,那就要纯净自己的精神,打磨自己的思维,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使自己的心神从“心静”,“心定”晋升到“心神清净”的境界,也是道家说的“清净心”。
上次苏洵带兵斩杀敲门诡时发现,带兵打仗,生死之间对自己磨炼心神意志,有特别大的好处。
那次心神死亡预警后,苏洵就感觉自己的意志正在快速蜕变,估计再来个两三遍,就可以尝试用家族传承之法,正式突破儒家第三境意诚了。
所以第三点计划掌控苏家军队,带他们出去搞事情,对于苏洵第二点计划里,突破意诚境界也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苏洵所说的搞事情肯定不是出去给人打仗,抢资源,毕竟外面世家关系,错综复杂,规矩太多,论人脉,论关系,论经验,苏家也都是是万万追不上的,在世家基本盘里获取资源,是以短打长,太难,不可取。
苏洵认为苏家最大的优势便是这一万兵卒,加上青黎堂上百位三品明劲族老。
所以依靠这强横的武力底蕴,苏洵才准备以军阵配合苏家兵卒,开荒杀妖,堂堂正正夺取荒野资源,然后以战养战,先使得苏氏一万族兵全部突破三品明劲境界,走出一条另类的发家之路。
就像被驱除出西岭山后,现在定居在苏家堡北面两百里外,野猪林的那上百只猪妖,两千只成年野猪,在苏洵看来就是特别好的资源。
斩杀后总计可以获得八十万斤野猪肉,无数野猪皮,十万斤的猪妖肉,足够苏家六千一品精兵突破二品悍卒境。
最主要的是只要苏洵布下两仪阵,苏洵发现斩杀这群野猪,并不难,相反只要计划好了还很简单。
而杀掉成年野猪之后不光能吃肉取资源,剩下的上万头的猪仔也是很好的资源,养在野猪林,未来就有源源不断的野猪肉。
练兵,炼武,炼军阵,突破儒家意诚境,开辟新的资源地,增强苏家底蕴,甚至让苏家所有人完全脱产,把城外三十万人口,全部消化,依做助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