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马克思没有直接明确地论述美育问题,也没有明确把它列为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但马克思教育思想中依然包含着丰富和精辟的美育思想,只不过这些美育思想有着很特别的形式,是以片断的形式存在的,这些片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并且有着其独特的特征。下面试着从四个方面来对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并分析其对当代美育的一些启示。

    一、重视美育与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拨开了笼罩在人类历史上的形而上学的薄雾,使美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这种现实存在方式出发,马克思独创性地、具体地阐述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特征,那就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类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运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

    在这里,马克思实际强调了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审美意义,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的生产所特有的,它既合规律,又和目的,是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这里的“人的本质地客观地展开”就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包括美感在内的人的各种丰富的感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展开与积累中形成的。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对象化活动,就不可能有美感的发生,也就谈不上对人进行美学的启蒙。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美育思想是与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美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必须在实践中进行,美育的效果也必然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二、注重教与乐的统一

    “寓教于乐”的提法是古罗马思想家贺拉斯提出来的,他在诗艺中淡到:“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但是从他对艺术的价值的认识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艺术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的有机统一,即注重教与乐的统一。

    马克思的艺术价值观着眼于艺术与人的互动效应,他认为,一方面,艺术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的审美本质的物化;另一方面,艺术也以自己的美的存在,对人的生活发生积极的影响。

    他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艺术是可供欣赏的对象,而欣赏毫无疑问是包含愉悦要求的,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理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是通过欣赏,通过情感陶冶来实现的。在对艺术审美的愉悦过程中,当然也就很好地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马克思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品评中也表达了他对艺术的愉悦作用的认识,他在拉萨尔剧本的读后感中说,他觉得拉萨尔把剧本中的主角济金根描写得“太抽象”了,批评他“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了现实主义的东西”。在马克思看来,拉萨尔剧本之所以存在如此突出的缺陷,是因为作者的创作在一开始就违背了艺术规律,违背了艺术应在教与乐的交切点上发挥其对人的精神的美学提升作用的规律,只是一种说教,因而就不能使人在阅读欣赏中产生愉悦感。马克思由此提出了“莎士比亚化”和“三融合”的原则,“三融合”的一个关键就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融合,教与乐的融合,教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人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教育。

    三、美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马克思的美育思想中,人始终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马克思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为思想出发点,进入对人的本质特征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