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5.锡林郭勒草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古族文化溶为一体,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通古尔盆地唤起您涛声依旧。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空旷幽深的壮阔美,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美;又有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牧人策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锡林郭勒盟拥有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古朴的蒙古族风情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众多的文物古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气候,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定为三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依托这些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锡盟先后培育开发了骑马、乘驼、射箭、坐勒勒车、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饰表演、体验牧户生产生活等旅游项目,推出了“环锡林浩特天然草原游”、“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游”、“乌珠穆沁草原游牧部落特色游”、“阿尔山圣泉康复保健游”、“草原牧羊游”、“锡林郭勒草原民俗风情游”、“草原婚礼游”、“沙源治理游”、“元上都遗址探密游”、“恐龙墓地游”、“中蒙边境游”、“草原那达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险游”,自行车拉力赛、摩托车、汽车越野赛、狩猎、滑冰、滑雪等等特种专项旅游。旅游活动项目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喜爱的传统乐器之一,因琴颈上端雕饰有马头而得名。它以音箱、琴杆、琴弦、琴轴、琴弓等构成。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圆润,除独奏和民歌伴奏外,还可配合吟唱叙事古诗等说唱艺术。

    马头琴的起源已有千余年历史,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写过奚琴本初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的诗句,奚人即指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库真奚部落人。在唐代文献中也载有奚琴即嵇琴,汉语统称胡琴的记述,胡琴即马头琴前身,亦称为潮尔。《元史礼乐志》中载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可见元时的潮尔为龙首。1206年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潮尔已成为蒙古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亦为宫廷宴乐中不可缺少的弦乐器。在蒙古族早期英雄史诗《镇压莽古斯》中有这样的诗句:有征服恶魔的利箭,有欢愉众亲的潮尔骏马能把高山飞过,潮尔能使心肝欲坠,形象地说明潮尔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明清之间,马头琴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还是清宫廷乐队合奏笳吹燕乐庆隆乐的乐器。

    蒙古族人民视马头琴声为牧民心灵的声音,认为马头琴是能驱魔、降恶的吉祥琴,人人都以演奏马头琴为荣。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几乎家家都有此乐器,并且将它悬挂在蒙古包内正中的包壁上,以示吉祥幸福。在蒙古族明间,关于马头琴的故事和传说有许多。其中《白马的传说》、《呼和那木吉勒的传说》和《左撇子琴师的故事》等在国内外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

    马头琴是蒙古族家庭必备的珍贵物品之一,常用高级绸缎加以装饰,摆放在家中尊贵之处,并忌讳面向东北方摆放。男子进入置有马头琴的住户,不论会拉奏与否,都应动手拉奏使其发出声音,以祝福自己的事业成功。按照勃儿支斤家族的礼仪,每个家庭都应置有马头琴,以作为安居乐业、吉祥如意的象征。

    马头琴不但为蒙古族的欢宴庆典增添色彩,在日常生产和劳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蒙古族牧民可用马头琴的琴声感动遗弃仔蓄的母蓄回心转意。比如,有的母骆驼生产仔驼后遗弃不乳,这时请来琴师拉奏马头琴,母驼在琴声的感召下,回心转意哺乳仔驼,也有将马头琴挂绑在母驼的驼峰上,风吹琴弦发出的回声,使母驼回心转意。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