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陈桥兵变与宋代抑武之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文公。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野客丛书》附录一《野老纪闻》,第449—450页。)

    狄青于嘉祐元年(1056)八月罢枢密使,二年二月卒。文潞公即文彦博,时任宰相。《宋史·吕景初传》云吕景初因狄青“得士卒心,议者忧其为变”,故上书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恟恟”,并“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青”,但“文彦博以青忠谨有素,外言皆小人为之,不足置意。景初曰:‘青虽忠,如众心何,盖为小人无识,则或以致变。’”(《宋史》卷三○二《吕景初传》,第10021页。)欧阳修也因狄青“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而上言“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始初议者已为不可,今三四年间,外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故狄青“虽其心不为恶,而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因此上“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第10379页;《长编》卷一八三嘉祐元年七月丙戌条,第4426—4427页。)可知文彦博起初并不赞成解除狄青枢密使,但迫于舆论而改变主意,甚至将“得军情”的狄青与太祖发动陈桥兵变事比类,迫使仁宗同意罢免狄青。至此文臣们藉口仁宗“不豫”,并附会狄青“家犬生角,数有光怪”之类征兆以及“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于相国寺,行坐殿上,都下喧然”等口实,(《长编》卷一八三嘉祐元年八月癸亥条,第4435页。)故被视为“忠臣”但“得军情”的狄青便罢官被赶出京师,并被不断惊扰而终因“惊疑”而卒。

    南宋初高宗杀大将岳飞,也与宋廷将防范武将之策相关。岳飞被杀原因固然甚多,但岳飞作为统军大将且又甚得军情人望,实是其中一大原因。《宋史·岳飞传》称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95页。)《朱子语类》中记有朱熹与其门人的谈话,其中对岳飞的一些议论便颇可说明其间关系:问:“岳侯若做事,何如张(俊)、韩(世忠)?”曰:“张、韩所不及。却是它识道理了。”又问:“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曰:“次第无人。”((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二七《孝宗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60页。)

    岳飞恃才不自晦。……飞作副枢,便直是要去做。张、韩知其谋,便只依违。然便不做亦不免,其用心如此,直是忠勇也。(《朱子语类》卷一三二《中兴至今日人物下》,第3166页。)

    可见,为人“忠勇”且“直是要去做”事的岳飞反而被诛,其关键即在于遭高宗“忌之”。(《朱子语类》卷一三一《中兴至今日人物上》,第3148页。)而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高宗任命张俊、韩世忠、岳飞为枢密使、副使,解除三人兵权,其目的仍在于预防“意外事有叵测者”,而“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六绍兴十二年八月戊子条,第3册,第44页。)因此,宋人罗璧即将高宗、秦桧此举与太祖、赵普之“杯酒释兵权”相提并论:“唐衰病于藩镇跋扈,赵普建收其精兵、制其钱谷之计,藩镇遂消。宋南渡息兵,张、韩、刘、岳拥兵方面不释,秦桧各除枢密使召之,由是兵权去手”。虽然罗璧认为赵普“忠谋,桧则奸谋也”,((宋)罗璧:《识遗》卷二《三大处置》,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本。)但两事之目的相同,即通过消减武将集团势力以强化君主集权。因此,高宗、秦桧此举亦被后人称为宋朝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