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医嘱复杂 诊治和护理内容越复杂,病人越不容易理解和记忆,越不容易遵医嘱,导致遵医率下降。
5.医学术语 因为职业习惯,医务人员可能会用医学术语向病人传递信息,病人听不懂、不理解或理解错误,也容易造成医嘱执行的困难。
二、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情感要求
良好情感品质是心理护理所必须的,护理人员的情感对病人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1.同情心 病人由于受身心疾病、过重经济负担等影响,内心会非常痛苦。护理人员应持以同情心对待病人,时时考虑到病人的心理需求,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减轻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真诚地爱护病人,关心病人。
2.热情和耐心 护理人员要满腔热情的服务于病人,用开朗、乐观的情绪去感染病人,鼓励病人。及时耐心地解决病人需求,对某些问题病人应宽宏大量,善于谅解,以同样热情对待他们。
3.善于控制情绪 热情、愉快、饱满的情绪对病人有积极的感染作用,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相反,抑郁、消沉、焦虑的情绪对病人有消极影响,增加他们的思想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能力要求
1.敏锐的观察能力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病人的表情、言语、行为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心理活动,及时发现不良预兆和心理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的生理和心理护理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敏捷的思维能力 敏捷的思维能力是护理人员重要的心理品质。病人的很多心理活动与病理实质并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护理人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此来判断病人的病理及心理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诊疗和护理。
3.较强的记忆能力 护理工作繁琐、复杂、涉及面广,病人的病情复杂性及多变性,都要求护理人员有准确快速的记忆能力,及早发现问题,避免差错事故,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4.良好的沟通能力 护理人员要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如温柔的语气、和蔼的语调、关怀的态度等做好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调动病人积极性,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5.娴熟的操作能力 娴熟的操作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痛苦,同时可以给病人值得信赖的安全感,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得到积极配合。
6.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已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较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美学等方面的人文科学知识,从而丰富心理护理内容,提高心理护理的艺术性,以收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三、心理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但心理护理的开展,需要有严谨的伦理和行为规范。
(一)高度的责任感
高度的责任感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对病人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崇高的责任感,视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在遵守护理常规、各种操作规程和医院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注重每位病人心理方面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位病人,帮助病人克服困难,战胜疾病。
(二)高度的事业心
护理事业是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护理人员应该学习南丁格尔的精神,刻苦钻研护理业务,忠诚于护理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让南丁格尔的灯传承不息,永放光彩。
(三)高度的诚信感
护患之间真诚相待、相互信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只有这样,病人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问题,包括将个人隐私告知护理人员,有利于医护人员对疾病的判断和诊疗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诚信意识,为病人保守隐私,守口如瓶。反之,如果护理人员不顾病人感受传播病人的秘密和隐私,不仅会失去病人的信任,使和谐的护患关系难以维持,甚至要对此负道德和法律责任。
(四)坚强的意志
护理人员对工作要热情耐心,主动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处理事情冷静果断、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对心理变态及各种性格类型的病人要做到容忍克制、宽宏大量,遇到挫折要勇于克服,努力以最好的方式完成工作。
(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本身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以愉快、稳定的情绪,正确的态度和观点,饱满的精力和耐心去影响和帮助病人解决心理问题,达到改善病人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否则,会给病人带来不良心理刺激。所以,保持稳定的、良好的心境,处于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实践中经受磨练,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战胜挫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正确认识人生价值观念上的问题,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对护理人员来说将显得尤为重要。
四、案例与分析
【案例】
病人赵某,女性,60岁,退休工人。因右上腹疼痛2年余而到某县医院外科就诊。A医师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准备收住院手术治疗,因病人对手术有顾虑没有接受,先用药物进行治疗。2周后,病人症状加重再来门诊,经B医师收住院。住院后,在病人等待手术过程中,巧遇A医师查房,A医师得知此病人是B医师收住院极为不满(因为A、B医师有矛盾)。查房时A医师在病人面前对下级医师讲:“胆囊炎病人应择期手术,该病人2周前来诊时恰是手术的最好时机,但本人不同意住院。现在,该病人的临床表现是典型的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此时手术病死率高;加之病人体胖,也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上星期B医师手术的那位病人,就出现了问题……”病人听了A医师的这番话非常紧张,对2周前自己未听A医师住院的意见后悔莫及,也对B医师的医术产生了怀疑。
讨论:请对A医师的言行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1.当病人症状加重来诊时,接诊的B医师根据当时的病情决定收住院既符合医疗原则,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但是,A医师因与B医师有矛盾而极为不满,通过语言促使病人对B医师产生不信任,这违反了医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道德规范。
2.A医师在查房时,不顾及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2周前病人未接受住院的建议不满。同时,有意用急性发作手术死亡率高等言语给病人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违背了医疗保护制度,也给病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
第三节 整体护理伦理
整体护理(holistic nursing conception)又称“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把护理程序系统化的应用于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的新型护理工作理念。整体护理是“以人为本”,是顺应医学模式的发展与转变,把病人看成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层面的整体的人,对病人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帮助病人达到最大限度的健康。
一、整体护理的特点
(一)整体性
整体护理以“人”的整体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身心等全面负责,实施连续的整体护理工作。
1.人的整体性 整体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强调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的整体性,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护理的整体性 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注重护理对象全方位的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同时考虑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和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3.护理专业的整体性 护理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系统的整体,涉及到多个领域,如临床、教育、管理、研究、社区等无不有护理的成分。护理人员要面对护患关系、护护关系、医护关系、护理人员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关系,护际关系的团结和谐是使护理专业成为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的保证。
(二)护理模式的开放性
整体护理使传统的护理模式得以改革,从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身心护理,重视社会的“整体”的人的健康,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和谐。
(三)护理服务的全面性
整体护理更加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解决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健康问题。护理工作的对象不仅面对个体的人,还要扩展到全人类。护理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疾病护理,而是包括人类生命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四)护理程序的科学性
整体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和框架,突出了护理的科学性。护理程序是经过长期验证的、动态的、连续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应用护理程序,通过具体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二、整体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一)以病人为中心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受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求护理人员用整体论的观点对病人进行护理,它是整体护理的基本精神。在采用传统的生物学疾病检查手段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理调查和社会分析,搜集更全面的资料,纠正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病”不见“人”的片面的护理方法,才能体现整体护理的精髓。
(二)营造和谐的环境
1.社会环境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病人的社会背景,如家庭、工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病人的负面影响,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促使病人的康复。必要时协助病人解决相应的困难,以排除病人的后顾之忧,使病人能够安心养病。
2.医院环境 护理人员要注意院内环境的和谐、院内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改善。舒适、温馨、和善的治疗环境,不仅可以使病人生理上感到舒适,更重要的是心理上有愉悦和美的享受,帮助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护理人员要利用护理学及其他相关理论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消除顾虑、增强信心,挖掘病人的潜力,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要注重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学会与疾病的有关预防和护理知识,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社会效益。
(四)牢固树立时间观念
“时间就是生命”是整体护理中的时间观念,体现了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就是要争分夺秒,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1.迅速实施诊疗和护理手段 疾病的病情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动态变化的,早期发现,及时接受治疗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急诊病人病情进展快,常危及生命,诊治和护理更应该分秒必争。
2.必要时打破常规 医师的嘴,护士的腿,护士执行医嘱这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规和原则。但在进行抢救垂危病人的生命时,为了争取时间,护士可以挺身而出担负一些医师的抢救工作。但这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机智灵活的思维方法和果断的性格,更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
3.对危重病人敢于承担风险 医院之间、科室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往往存在对危重病人的推诿现象,这大大的损害了病人的利益,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及生理上的痛苦,甚至延误病情,造成事故。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师,避免推诿,使危重病人能就近诊治,积极抢救,必要时及时转诊。
(五)对疼痛的处理
1.不能盲目的止痛 不能因为缓解局部的疼痛而掩盖本质的病情,影响诊断治疗和机体的康复,必须着眼于病人整体的身心健康。
2.临终病人的止痛 如果死亡已经无法避免,不应过多地考虑不良反应、缩短生命、恢复因素等因素,应给予足够的、有效的止痛药物。帮助临终的病人没有痛苦地、愉快地、有尊严地、高质量地度过有限的时间。
3.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 一切缓解疼痛的措施,都应得到病人的同意,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医护人员只能建议,不能强制进行。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止痛措施的选用必须和病人的具体病情相适应。
(六)最优化原则
整体护理必须建立病人第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医护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时选择最优化原则,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疗效。具体内容有疗效最佳、安全无害、痛苦最小、耗费最少。它是最普通也是最基本的诊疗护理原则。要求医护人员具备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树立正确的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在医疗和护理技术允许的范围内保证病人的痛苦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三、案例与分析
【案例】
某医院儿科收治一名高热患儿,经医师初诊为“发热待查,不排除脑炎”。急诊值班护士凭多年经验,对患儿仔细观察,发现其精神越来越差,末梢循环不好,伴有谵语,但患儿颈部不强直。于是,护士又详细询问家长,怀疑是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经直肠指检和大便化验,证实为细菌性痢疾,值班护士便及时报告医师。经医护密切配合抢救,患儿得救。
讨论:请对护士的行为做伦理分析,它符合哪些护理道德?
【伦理分析】
1.护理人员行为符合儿科护理“要细致观察,及时为医师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的道德要求 由于护理人员对患儿仔细询问和检查,使之确诊,并及时配合医师抢救,患儿转危为安,这是履行道德责任的表现。
2.护理人员行为符合护患关系中“热爱本职,精益求精”的道德要求 由于该护理人员热爱护理职业,工作积极努力,刻苦钻研,做到技术上精益求精。因此,能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该护理人员符合医护关系中“平等协作,密切配合”的道德要求 在完成护理工作中她能与医师密切配合,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对病人负责,体现了医护工作的整体性。
思考与实践
1.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明护理人员应如何正确对待和执行医嘱?
2.如何正确理解最优化原则?
3.案例分析
病人李某,男性,33岁,已婚,某工厂副总工程师,有一子,7岁,夫妻关系融洽。27岁时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一直坚持治疗,无临床症状出现,并一直在工厂的技术工作中担任重要职务。10年后,因病情复发而入院。出现疲乏,双腕、肘关节、膝关节疼痛、僵硬及畸形,日常活动受限,如穿衣、进餐、翻身等也需别人协助。此后,病人一反常态,逐渐对自己的孩子、妻子、工作及周围环境等失去兴趣,并对一直在身边陪护的妻子恶语相伤,这个原来自信、外向、幽默的人一下子变得情绪低落,并两次企图自杀。
分析:如果你是该病人的责任护士,如何开展护理工作?
(王旭平 郭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