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 真假渐欲迷人眼——远古传说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传说。亚特兰蒂斯一直是全世界历代学者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一大文明遗址。神秘的大西国究竟存不存在、为何消失、位于何处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人们颇为关心的事情。

    用现代地质学的观点来看,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不足为奇的。偌大的陆地可以被海洋吞噬,茫茫大洋中也会升起一块新陆地。气候变迁、冰川融化、海面上升,以及诸如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变,都可能造成像大西国那样的厄运。令人费解的是,那失落了的大西国文明竟出现在12000年以前,这在人类历史上正值旧石器时代晚期,难道地球上还存在过比古埃及、古印度等已知古文明更早的史前文明吗?

    在古代和中世纪,有不少富有兴趣而又勇于探险的考古学家便进行过尝试,以期找到柏拉图描绘的那片富于诗意的绿洲。有的学者认为,大西国位于现在的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的大西洋中,具体地点在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一带。加那利群岛上的关西人语言是非洲柏培拉语系,而柏培拉语言就是传说中的大西国语言。

    在1909年,弗洛斯特教授提出,柏拉图描述过的亚特兰蒂斯可能是克里特岛上延续至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米诺斯文明。米诺斯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克里特岛并没有因为一场浩劫而沉没。1939年,希腊考古学家马里纳托斯试图解释这一疑点:公元前1470年发生了一次火山爆发,毁灭了克里特岛西北、爱琴海中的基西拉岛的一部分,这场大灾难也可能毁灭了米诺斯文明。火山首先喷出大量灰尘,然后大爆发,继而发生海啸和地震。近年来,由于考古学家在桑托林火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米诺斯人的文物,马里纳托斯的说法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1967年的一天,美国一个飞行员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低空飞行时,突然发现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1968年,美国范伦博士在巴哈马群岛的北彼密尼岛附近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海底城墙,长达1600米,组成城墙的石头每块有16立方米大,还发现了码头。在彼密尼岛海底发现了一座城市,那里有街道、车站、城墙、完整无缺的城门和残缺的建筑群。另一个考察组在巴哈马群岛的安德罗斯岛附近的海面下发现了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庙遗址。在彼密尼岛北部西北端水下5米处发现了平坦的石头大平台,石头有的为长方形,有的为多边形,大小厚薄不一,肯定是加工过的。考察组掌握的地质资料表明:从尤卡坦半岛到安的列斯群岛,长约3000多米的这部分地区,在大约12000年前曾发生过强烈地震,当时大部分陆地沉入海底,变成了现在的群岛。科学家根据种种发现加以推测,已经消失了的古代大西国——亚特兰蒂斯王国,可能就沉没在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底。

    长期以来,人们不懈地努力探索,把眼光从大西洋海域移向太平洋海域,也从海域移向邻近水系的广阔陆地,墨西哥、北欧、北非和澳大利亚乃至中国和印度都成了人们对大西洲的“怀疑对象”。然而,这种种假设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大西国的存在。

    大西国究竟在哪里?它什么时候存在?为什么消失?这些至今仍是无法揭开的谜。这一旷日持久、长达20个世纪以上的探索或许还要继续下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千古疑谜的揭晓也许为期不远了。

    ■亚瑟王与圆桌武士传说之谜

    亚瑟王和圆桌武士是英吉利不朽的传说,也是勇敢与坚强的化身。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传说的呢?

    在古老的西方一直流传着亚瑟王和他的圆桌武士的传说。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亚瑟王及其所率领的圆桌武士是充满罪恶的世界中的坚忍忠勇志士的代表,是维护文明、抵制外敌入侵的英雄。那么,为何称其为圆桌武士呢?“圆桌”一词从何而来呢?

    亚瑟王传说,是公元12世纪由遍历欧洲的吟游诗人开始传颂的。曾经统治英国的凯尔特民族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被罗马帝国所统治,历经六个世纪以后,日耳曼民族相继入侵,其势力渐趋衰微,终于被迫让出英国王位。

    亚瑟是威尔士王尤瑟·潘德拉贡与英格兰女士(她在怀上亚瑟后嫁给了康沃尔公爵格尔莱斯)之子。亚瑟出生后,术士默林把他交给一个叫赫克托的人。亚瑟虽系皇族,但作为私生子被寄养在普通贵族的家里,未曾获得特别的照顾。亚瑟的父亲死后,国内形势动荡,臣子们争夺权势,几乎要演为内乱。默林为此建议主教,在圣诞节的时候,在伦敦召集所有的贵族骑士举行盛大的祈祷。祈祷中,石台和插入其中的剑出现,上面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凡能从石台上拔出此剑者,即为英格兰的天命之王。”但是,无数骑士尝试之后都无法拔出。

    既然没有更好的办法,骑士们一致决定通过比武选王。亚瑟也去了,但他没有参加比武的资格,由他所寄养的家族的儿子凯代表家族参战。然而,凯进入会场后才发现竟忘了带剑,于是请求亚瑟回家去取。亚瑟赶回家发现大门紧锁,又来不及返回比武会场取钥匙。情急之下,他跑到教堂前拔出石中剑交给凯,这令所有人大惊失色。大家怀疑地把剑插回石头里,但就算重复了很多次,仍然是除了亚瑟无人能将其拔出。就这样,骑士们终于接受了新王。从这天起,亚瑟被尊称为亚瑟王。

    亚瑟王在位期间,不列颠迎来了空前的统一和强大。他扶贫济弱,建立起一个繁盛的王国,骑士精神和最早的骑士的行为准则就是在这时形成的。后来,亚瑟率领圆桌骑士团和各部落在巴顿山之役中,一举击溃属于日耳曼民族一支的撒克逊人,统一了不列颠群岛,于是他被视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传奇人物。

    圆桌武士是中世纪传说中亚瑟王朝的最高等的骑士,因他们聚会的桌子是个圆桌而得名。亚瑟的皇后吉娜薇的父亲有一张大圆桌子,供他麾下的骑士聚会使用。在结婚时,亚瑟从岳父那里得到桌子与武士。从此,圆桌武士就归到亚瑟王麾下。他们来自不同国家,甚至有不同信仰。圆桌就放置在亚瑟王宫廷正中央,它象征了蔓延到全国各地的荣耀和王权,和国王加冕时手握的宝剑作用相同。圆桌的含意是平等和世界,一共能坐下150个人,所有圆桌武士彼此平等,并且互为伙伴。任何在圆桌周围坐着的武士都不会觉得地位比别人低,不会觉得委屈。但是,亚瑟王也规定,只有最杰出的“威猛无比、本事极大”的武士才能成为圆桌武士。

    在英国人心目中,亚瑟王和圆桌武士是正义与希望的象征。在那个野蛮黑暗的年代,正是这群英雄以勇敢和坚强驱逐了强敌,带领不列颠人寻找到光明,使群岛各部归于统一。在圆桌武士中,有大名鼎鼎的兰斯洛特、高文、凯伊等人。后来,英国乃至欧洲的骑士们都将他们视为楷模。时至今日,圆桌武士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称,而成为“英勇”、“忠诚”和“信任”的代名词。这群骑士们的故事已成传奇。

    如今,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城尚有一处大厅,厅内可看到所谓的“亚瑟王的圆桌”陈设在墙边,供游人观赏。

    不管亚瑟王及其武士是否曾经坐过这张圆桌,它的存在不再仅为单纯的家具之用,更成为亚瑟王及其武士忠勇坚毅的一种象征。真正的圆桌抑或早已灰飞烟灭,抑或至今尚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而传奇的武士们则将千古流芳。

    ■特洛伊战争真的爆发过吗

    特洛伊仅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城市,还是一座确实存在过的“失落之城”呢?

    在《荷马史诗》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讲述了3000多年前发生在特洛伊的一场激烈的战争。

    当时,特洛伊国力强盛,城池牢固,国王有50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帕里斯为寻求世界上最漂亮的美女,来到希腊。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盛情地款待了他,但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的妻子。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十年未能如愿。最后,英雄奥德赛献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假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把木马当做战利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欢歌畅饮欢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化为废墟。

    正是这场战争引出了两大史诗,从而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那么,这场战争是真是假呢?在那样一个人神界限特别模糊、人类很像神灵而神灵身上又表现出太多人性的时代,特洛伊成为这一时代人神之中最伟大者交锋的场所。

    历史上很多人认为这是历史事实,并真正发生在希沙立克。但是,从18世纪开始,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许多人怀疑特洛伊曾经发生过战争,更有一些人怀疑荷马的存在,至少怀疑荷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的存在。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只有极少数学者相信《荷马史诗》是对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的记录。而相信特洛伊——假如它真的存在过的话——在希沙立克的人则更少。然而,还是有人相信特洛伊的存在,这其中包括业余考古学家弗兰克·卡尔弗特——美国驻这一地区的领事。19世纪60年代中期,卡尔弗特与其合作者德国富翁海因里希·谢里曼对希沙立克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古典时期的神殿和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后来,曾做过谢里曼助手的威廉·德普费尔德继续进行他未完成的事业。德普费尔德发现了更多的大房屋、一座望塔、一段300码长的城墙。

    德普费尔德的看法一直流行,直到一支美国探险队在卡尔·布利根的带领下来到希沙立克。布利根认为,特洛伊的覆灭绝对不可能是希腊人入侵造成的。因为城墙的一部分地基发生了移动,而其他部分则似乎彻底坍塌了。他认为,这种破坏不可能是人为的,很可能是一场地震造成的。

    究竟是特洛伊战争成就了《荷马史诗》,还是《荷马史诗》成就了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究竟是真是假?这一切都只能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罗马起源的传说

    罗马城邦是古罗马文明的起点,被意大利人骄傲地称为“永恒之城”。这个已经在大地上出现了2700多年的城邦,它的起源除了一个动人的传说,并没有可证的历史……

    在今天的意大利著名的卡彼托林博物馆中,人们可以看见一尊青铜母狼雕像,狼的身下有一对正在吮吸乳汁的男婴。母狼形象很高大,身材颀长精瘦,四肢健壮有力,脚爪紧叩地面,两耳竖起,嘴唇略张,牙齿微露,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带着一股沉着、冷静与警觉。肚腹下的一对男婴仰着头贪婪地吮吸乳汁,对周遭的一切恍若无知无觉。

    据说,这座母狼铜像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弥足珍贵,两个男婴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添加上去的,艺术价值不菲。二者珠联璧合,不但是上乘的艺术佳品,而且向人们讲述了罗马城市的起源。

    传说罗马城是由两个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勒莫建立的。他们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英雄之一伊尼亚的后代。在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的时候,伊尼亚带领一部分人逃了出来,经过漫长的漂泊,来到意大利半岛。伊尼亚的儿子在这里修筑了亚尔巴龙伽城,并当了国王。传至第15代国王努米托时,其弟阿穆留斯篡权,杀死努米托的儿子,又强迫努米托的女儿西尔维亚做了贞女塔的女祭司,保证一生不结婚。阿穆留斯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使哥哥断了“香火”。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战神使被迫当祭司的西尔维亚怀了孕,生了一对孪生兄弟。阿穆留斯得知后,又恨又怕。他立即下令处死侄女,并派一个奴隶把孪生兄弟扔到河里去。奴隶提着装着两个婴儿的篮子来到台伯河边。当时,台伯河正在泛滥。他看到不断上涨的河水,不敢靠近。他想,如果把篮子放在河边,不一会就会被水卷走的。于是,奴隶把篮子放在河岸上就回去了。没想到,篮子被河水漂起后,没冲多远就被岸边的一根树枝挂住了。河水退下后,一只母狼恰好来河边喝水。它发现了篮子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不但没有把他们当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反而用自己的奶水来喂他们。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后来,一个牧人发现了哥俩,便把他们带回家抚养。牧人还给他们起了名字,一个叫罗慕洛,一个叫勒莫。牧人后经多方打听,得知这两个孩子是老国王的后代,便一直对他们的身世守口如瓶。这对孪生兄弟在牧人的一手调教下渐渐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牧人看到时机成熟后,告诉了他们自己的身世。于是,兄弟俩开始行动,领导亚尔巴龙伽人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阿穆留斯。兄弟俩又找到了退居乡间的外公,并让他重新当了国王。

    此后,兄弟俩离开亚尔巴龙伽城,打算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另建新城。新城建好后,兄弟之间却因为新城命名、由谁来统治等问题发生争吵。最后,双方决定让神来作出选择。至于神意如何,通过占卜测知。勒莫首先在自己的占卜地看到六只秃鹫飞过,便认为神选择了他。当他派人通知罗慕洛时,罗慕洛正看到有12只秃鹫飞过。一方声称先见秃鹫者为王,另一方则坚持以秃鹫的数目多寡定夺。双方爆发了一场舌战,激愤的谩骂导致格斗。罗慕洛杀死了勒莫,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市。古罗马人对此传说坚信不疑,他们还根据传说推算出罗马城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并把这一天作为古罗马的开国纪念日。

    当然,这只是传说中的故事。这个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多少历史真实性?罗马城市建立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呢?史学家已经争论了百年之久,可还是各执一词。

    一般认为,大约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关于罗马起源的传说已经定型并被大家公认。直到16世纪,西欧的人文主义者才起来否定伊尼亚和罗慕洛的故事。于是,有不少学者开始对上古传说的真实性表示怀疑。17、18世纪,疑古之风已经走向极端,一切古代传说统统被斥为“胡编乱造”、“纯粹神话”。

    但是,也一直有人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这个传说是比较可信的。事实上,关于罗马建城的故事,肯定有许多情节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但也不能否认,传说多少会“折射”历史的真实。这是因为,世界上古老民族的历史几乎都是从夹杂着神话的传说开始的。

    ■斯芬克斯之谜

    现在的“斯芬克斯”已经成了狮身人面像的代名词。

    埃及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在哪里?不用说,当然是金字塔了。而和金字塔齐名的斯芬克斯(Sphinx)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的开罗市西侧的吉萨区,在哈夫拉金字塔的南面,距胡夫金字塔约350米。斯芬克斯本是希腊神话中的带翼狮身女怪,在欧洲很多国家的古代雕塑中都有类似的形式。吉萨的这尊斯芬克斯应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而且像是由一整块巨型岩石雕制而成。斯芬克斯身长约73米,高21米,脸宽5米,仅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

    相传,金字塔前本来并没有狮身人面像。大约在公元前2611年的某一天,法老哈夫拉在巡视自己未来的陵墓时,看到墓前有一块光秃秃的大岩石有碍金字塔的雄伟和法老的威严,便下令将这块岩石处理掉。这时,一名工匠向法老建议,可以把这块巨石雕成一头雄狮,头部则换成法老的头像,象征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哈夫拉法老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下令马上动工。从此,在哈夫拉金字塔旁就多了一个终日面朝东方,默默守护着法老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

    现在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是后人从沙土中再次挖掘出来的。它凝视前方,表情肃穆,雄伟壮观。据称,马穆鲁克(中世纪埃及的一个军事统治阶层的成员)攻打埃及时,士兵以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和胡须作为练习大炮射击的靶子,被打掉的鼻子和胡须现存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岁月的流逝已经抹去了狮身人面像的真名实姓。从埃及末期到希腊罗马时代,人们称狮身人面像为“霍尔·艾姆·艾赫特”,也就是“地平线上的哈鲁斯”。现在,“斯芬克斯”则成了狮身人面像的代名词。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当时的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的Androsphinx,羊头狮身的Criosphinx(阿曼的圣物),鹰头狮身的Hierocosphinx。亚述人和波斯人则把斯芬克斯描述为一只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到了希腊神话里,斯芬克斯却变成了一个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Sphinx源自希腊语Sphiggein,意思是“拉紧”,因为希腊人把斯芬克斯想象成一个会扼人致死的怪物。

    据阿波罗多洛斯记载,斯芬克斯是厄喀德那同她的儿子双头犬奥特休斯所生。斯芬克斯的人面象征着智慧和知识。天后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路人,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问他们,猜不中者就会被它吃掉。这个谜语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正是它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后来,希腊青年俄狄浦斯经过这里,猜出谜底就是人。自以为聪明的斯芬克斯受不住打击,跳崖自尽(一说为俄狄浦斯所杀)。为了记住这个恶魔,人们在它经常出没的地方,用巨石刻了它的形象。

    许多学者认为,埃及金字塔身边的狮身人面像,就是源于古希腊的斯芬克斯的传说。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