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天干与地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辰的地支一字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余照推。时的天干却由该日所对应天干遁得,其歌诀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上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日上起时表

    时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丑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

    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辰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巳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未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申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酉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戌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亥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干支纪法与阳历的近似换算

    计算农历年干支(每60年循环一次)

    方法一:年干支序数=(农历年数-3)÷60后的余数

    方法二:年干数=(农历年数-3)÷10后的余数(即取个位数,0作10即癸)

    年支数=(农历年数-3)÷12的余数(0作12计即亥)

    例如:求农历2009年的年干支

    方法一:(2009-3)÷12的余数为26,对照六十甲子表为“己丑”。

    方法二:(2009-3)÷10的余数为6,算出年天干为“己”;(2009-3)÷12的余数为2,算出年地支为“丑”,年干支合起来为“己丑”。

    计算农历月干支(每5年循环一次)

    农历月天干序数与年天干序数有关系,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次推之。

    方法一:月天干序数=(年天干序数×2+月数)÷10取余数

    因每年正月为寅,故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地支依次为:

    月份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月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方法二:月地支序数=(月数+2)÷12取余数

    例如:计算2008年5月12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八)的月干支

    方法一:月天干=(5×2+4)÷10得余数为4,即月天干为“丁”;

    方法二:月地支=(4+2)÷12得余数为6,即月地支为“巳”。

    求得月干支合为“丁巳”。

    计算日干支(每60天循环一次)

    日干支一般用公历来算,主要是因为公历的大、小月有规律,容易计算日数。

    方法一:查到各年的元旦日干支,再算出所求日距当年元旦的天数,利用天干和地支的循环规律来求。

    第一步:查出或算出当年的元旦干支。因为日干支每60天循环一次,公历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故如果知道了某一年的元旦干支就可以推导出下一年元旦的干支:平年干支数加5,闰年加6。如求1980至2080年间元旦干支可用下列公式算出:

    (1)设(年数-1980)÷4的商为A,余数为B;

    (2)当B=0时,

    元旦天干数=((年数-1980)×5+A)÷10取余数;

    元旦地支数=((年数-1980)×5+A+10)÷12取余数;

    (3)当B≠0时,

    元旦天干序数=((年数-1980)×5+A+1)÷10取余数;

    元旦地支序数=((年数-1980)×5+A+10+1)÷12取余数;

    第二步:算出当日距元旦天数,设为C。

    C=依次累加当日前各月天数+当日日期

    第三步:算出当日干支。

    日干支的推算公式为(适用公元1年之后):

    日天干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C-1)÷10取余数

    日地支序数=(元旦日地支序数+C-1)÷12取余数

    第二、三步有另外一种算法:利用循环规律,用各个月加减数算,各月加减数如下表:

    月份一月二

    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

    月九月十

    月十一月十二月

    天干-10-2-1-10012233

    地支-10105-16072839

    闰年001111111111

    计算公式为:

    日天干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当月天干加减数+日期数+闰年修正值)÷10取余数

    日地支序数=(元旦日天干序数+当月天干加减数+日期数+闰年修正值)÷12取余数

    例如:求2009年1月29日的干支

    第一步:求2009年元旦干支:

    2009年元旦天干=((2009-1980)×5+7+1)÷10取余数=3;

    2009年元旦地支=((2009-1980)×5+7+11)÷12取余数=7;

    第二步:求当日距2009年1月1日的天数。

    C=29;

    第三步:求2009年1月29日干支。

    当日天干=(3+29-1)÷10取余数=1;或当日天干=(3-1+29+0)÷10取余数=1

    当日地支=(7+29-1)÷12取余数=11;或当日地支=(7-1+29+0)÷12取余数=11。

    求得2009年1月29日的干支为“甲戌”。

    计算时干支(每5天循环一次)

    时地支数=([(当时时间+1)/2]+1)÷12取余数(注当时时间取值为0-24);

    时天干数=((日天干数-1)×2+时地支数)÷10取余数;

    例如:计算2009年1月29日(甲戌日)13时43分的时干支

    时地支数=([(13+1)/2+1])÷12取余数=8;

    时天干数=((1-1)×2+8)÷10取余数=8;

    求得时干支为“辛未”时。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法

    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又由于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所以也称“六甲”。

    我国用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月日由来已久,尤其以纪年为普遍,例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句子,壬戌就是壬戌年。以六十甲子纪数,较之以数目来记数不易发生错误,例如孔子诞辰的干支为庚子,有人认为是阴历八月二十一日,有人认为是八月二十七日,有人认为是八月二十八日,颇有争论,因在史籍上有年月日干支可以考证,所以才确定孔子诞辰日为八月二十七日。

    六十甲子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时辰

    古时辰与今24时的对应关系

    十二地支纪时(十二辰纪时)和天象纪时及24时的对应关系表

    24时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象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日晡日入黄昏入定

    子时(北京时间23:00至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时(北京时间1:00至3:00):鸡鸣,又名荒鸡。

    寅时(北京时间3:00至5: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北京时间5:00至7: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一段时间。

    辰时(北京时间7:00至9:00):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北京时间9:00至11: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午时(北京时间11:00至13: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北京时间13:00至15: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的时候。

    申时(北京时间15:00至17: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北京时间17:00至19: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北京时间19:00至21:00):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的时候,又称黄昏。

    亥时(北京时间21:00至23:00):人定,又名定昏等。深夜时刻。

    古代的“更点”

    古代也用“更”来计算时辰,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每更又分为五点,每点24分钟。

    古代辰制的分类

    古代的辰制有多种分法。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此类推,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称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偏西时称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称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即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称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称晡时。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