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三章 食盐统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王十二年春,二月正中。

    到了齐国临淄钱庄“国仇债”偿还的日子。

    进驻的齐师将纪城的府库搬了个空,装满财货的辎车在运往临淄的道路上络绎不绝。

    喜气洋洋的国人们排成长队,绕着钱庄的门面围了四五个发卡弯。

    店面之中,鲍叔牙将债券回收,笑眯眯地把兑付的钱币交到顾客的手中,管仲在一旁帮忙数钱,麻利地将每名顾客的兑付金穿成一串,声线的末端互相打结,钱便不会再掉出来了。

    纪国的富有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齐、纪作为给诸夏晒盐的主要诸侯,拥有差不多大小的盐场,可齐国要养活的人口却是纪国的四五倍,何况纪国还有令齐人觊觎已久的铜矿矿山。

    幸好,邻家有矿,我家有枪。

    灭纪之后,齐国拥有的盐田几乎增长了足足一倍。尤其是彻底占据了东夷晒盐氏族夙沙氏在纪国境内的领地。那大片的盐田,充沛的产出,光是想想就令人感到至福。

    原本,夙沙氏一族在齐、纪两国之间反复横跳,左右逢源,而齐、纪却不得不设法拉拢他们。这下可好,纪国没有了,他们可算是没处可跑了。

    该收的税终于能收上来了。

    这样一来,齐国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食盐产业的垄断地位。放眼整个华夏大地,除了齐国握有的大片盐田之外,只有内陆那些产量不高的盐池,和胶东东夷氏族掌有的地盘。

    对于内陆盐池而言,产量低,就是原罪。流通运输困难,更是雪上加霜。那些盐池相比于绵长的海岸线上广袤的盐田,就好比一毛之于九牛,不足为虑。

    至于胶东地区东夷人产的海盐,他们至今还没有与诸夏列国建立稳固的贸易关系。何况现在齐国联合莒国,将胶东地区隔绝于世外,既阻止了诸夏染指胶东,也能够在必要时阻断胶东食盐流入内地,影响齐国依托食盐的运作图谋。

    自太公定都营丘,建立齐国开始,就将发展鱼盐产业作为齐国的基本国策。北到无棣水的入海口处,南到与纪国的盐场接壤之处,整个齐国的海岸遍布着四四方方的盐田,就像乡野遂人种植的井田一样规整排列。

    这里原本其实也是东夷氏族的地盘,只不过自齐国建立以来,将这里的东夷氏族接纳为齐人,与从西土带来的周人族群互相交流融合,夏人接纳夷礼,发生东夷化的同时,这里的东夷人也在逐渐地华夏化。

    齐国吸纳了无棣水畔碣石山下的东夷盐民先进的晒盐技术,不再依赖砍柴燃烧煮盐,而是多开盐场盐田晒盐,这才迎来了西周早期的第一波发展高峰。

    海滨的煮盐人将海水引入到整好的盐田的蒸发池之中,只要阳光足够充足,海水中的水就会逐渐被蒸发出去,经过若干天的曝晒,剩下的海水中盐分浓度就能大大提高。

    接着将得到的浓盐水引入到结晶池中,继续曝晒,就能饱和析出食盐结晶,剩下称为“苦卤”的饱和盐溶液。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用浓盐水补充结晶池中的苦卤,便能在结晶池的底部不断地产出食盐。

    天气逐渐转暖,一年之中适合晒盐的日子便开始了。

    齐太子诸儿亲临盐场,冒着强劲的海风和顶头的烈日,勉励盐民们辛勤劳动,创造财富。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有充足的税收。

    穿着盐民劳作时的粗布短衣,酷烈的日光晒得皮肤发红发烫。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