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治则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用,相辅相成,扶正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在运用扶正祛邪治则时,应仔细分析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分清主次,决定扶正祛邪的单用或兼施,及扶正祛邪的先后,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正虚,祛邪用于邪实;如虚实错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

    (一)扶正

    扶正是扶助正气。即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如辅助适当的营养、调摄精神和功能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虚则补之”。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气不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采用补气、壮阳治法;血虚、阴虚,采用补血、滋阴治法。

    (二)祛邪

    祛邪即祛除病邪,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安,恢复健康的目的,即“实则泻之”。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虚的实证。如外感表证用汗法,实热证用清热法,气滞证用行气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

    (三)先攻后补

    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以邪盛为主,且正气虚尚耐攻伐的病证。此时若先扶正,反而助邪,故当先祛邪,后扶正,正气复,病证即愈。如因瘀血所致的崩漏,虽然血液的耗损导致气血亏虚,但此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使瘀血去则出血自止,再以益气补血之品扶助正气,使其康复。

    (四)先补后攻

    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机体不耐攻伐,邪盛尚不危急的病证。此时若祛邪则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使正气恢复能耐攻伐时,再攻其邪,正复邪祛,病证可解。如小儿虫积,因正气太虚,不耐攻伐,必须先用补益脾胃之法,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后,再驱虫,才不至于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五)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邪实正虚,两者均不甚急的虚实夹杂病证。临床具体运用时,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灵活运用。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者,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之法。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者,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之法。如气虚感冒,宜益气解表;脾虚食积,应以补益脾胃之气为主,佐以消食导滞之品。

    三、调整阴阳

    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

    (一)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是指对于阴阳偏盛有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如“阳盛则热”所致的实热证,应本着“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采用清泻阳热的治法;对“阴盛则寒”所致的实寒证,则本着“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采用温散阴寒的治法。

    (二)补其不足

    补其不足是指对于阴阳偏衰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如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的病证,可分别采用滋阴、补阳、阴阳双补的方法治疗。

    在阴阳偏衰的疾病中,一方的不足,可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如阳气亏虚,阳不制阴,使阴偏盛,形成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应采用“阴病治阳”的治法,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反之,阴精亏损,阴不制阳,则阳相对偏亢,形成阴虚则热的虚热证,应采用“阳病治阴”的治法,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阴阳俱虚,则应阴阳俱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要注意采用“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的方法。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即治疗疾病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订相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在治疗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全面观察患者的整体情况。如老年人气血衰少,生机减退,患病多虚证或正虚邪实,治疗时,虚证宜补,实证宜攻,亦应注意选择药物,攻补兼施,以免损伤正气。小儿虽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当慎用峻剂和补剂,且药量宜轻。女性有经、孕、产等特殊情况,治疗用药尤须慎重。如妊娠期,禁用峻下破血、滑利之品,产后又要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哺乳等情况谨慎用药。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个体素质有强弱和偏寒偏热之分,形体有魁梧和瘦小之别,所以治疗同一疾病,处方用药亦当有所区别。如阳旺之人慎用温热药,阴盛之体慎用寒凉药物等。此即辨体论治。

    (二)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病在春夏,气温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要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病在秋冬,人体腠理致密,则应慎用寒凉如石膏、黄连、黄芩之类,以防苦寒伤阳。又如暑天多雨,暑湿交蒸,病多挟湿,治暑必兼除湿;秋天气候干燥,慎用香燥之剂,以防劫伤阴津。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三)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有区别,所以治疗用药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同是风寒感冒,均采用辛温解表法,西北气候寒冷,人体腠理致密,常用麻黄、桂枝等辛热发散药,且药量宜重;而东南气候温热,人体腠理疏松,多用荆芥、防风等微温性药物,且药量宜轻。

    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说明治疗疾病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思考题

    1.何谓养生?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根据中医九大体质进行养生?

    2.阐述治未病思想的内容。

    3.何谓正治与反治?各包括哪些内容?

    4.何谓扶正与祛邪?临床如何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

    病例探讨

    王xx,男,56岁。主诉:头目眩晕1周。病史:有反复眩晕史5年。体形偏胖,腹部肥满松软,眼胞微浮,身体沉重,容易困倦。现症见头晕目眩,头重昏蒙,视物旋转,目不能开,胸闷恶心,呕吐痰涎,不思饮食,大便不实,多寐,口中甜腻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眩晕(痰浊上蒙证)。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