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刘老根大舞台——草根幽默的时代之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国百姓收看春晚最大的期待。在“春晚”上的出色表现和由此积累起来的人气为“本山大叔”提供了资本,让其大量地参与到了影视剧创作和表演当中,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本山传媒集团。2002年春,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刘老根》中,赵本山担任了导演及男主角,这部以东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喜剧在各大电视台播出后,好评如潮,收视率屡创新高。其中穿插的“二人转”表演,也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熟悉。抓住这一契机,赵本山把自己经营的“大舞台”与“刘老根”这一品牌进行了整合,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刘老根大舞台”,作为表演二人转的专门剧场。

    除此之外,赵本山还利用自己传媒集团的资源,不断推广自己剧场中的表演者和“二人转”这一艺术形式。在赵本山参与的多部电视剧中,“刘老根大剧场”中的演员都担任了主要角色。如,在《刘老根》中饰演大奎、在《乡村爱情》中饰演长贵的王小宝,在《刘老根》中饰演二柱子的张小飞,在《乡村爱情》中饰演刘能的王小利和同样在《乡村爱情》中饰演王老七的蔡维利,凭借着这些电视剧的荧幕热播,他们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这样的身份和名气让他们在回到“二人转”舞台上表演时自然收到了更多的热捧和关注。

    同时,赵本山还利用自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巨大影响力,不遗余力地向全国观众介绍着自己的“徒弟们”,2005年小品《功夫》中的蔡维利、王小虎,2009年小品《不差钱》中的毛毛、小沈阳都是在春晚舞台上走红的二人转演员。其中的小沈阳更是通过在春晚上的滑稽表演(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他表演的方式几乎完全照搬了二人转舞台表演的内容)一夜成名,成为受到各大媒体追捧的大明星。毫无疑问,表演者的名气强力助推了“二人转”的推广和“刘老根大舞台”的红火。

    三、案例创意分析:草根幽默时代的到来

    “草根文化”是当下流行的一个词语。它属于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草根文化常用于表达民间智慧,并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相对。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流行的“微博”属于一种草根文化的代表,它让广大民众在媒体这一传统意义上被垄断的平台上发出了声音;多年前受到热捧的网络恶搞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一种“草根智慧”,一个普通影视爱好者制作的拼贴视频,完全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一夜红遍大江南北;而当下流行的小沈阳,则被称为“草根幽默”。

    (一)“二人转”所体现出来的大众审美转向

    “草根文化”为何会在当下异军突起?刘老根大舞台的火爆背后隐喻着当下怎样的社会文化现状?这是从事文化创意工作的人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只有把准社会文化的脉搏,才能“对症下药”提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和大众心理期待的创意。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门的打开,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已经逐渐从“政治挂帅”转向了“消费为王”。消费文化寓意着商业,商业的驱动力来自利益,而利益则依赖于受众的选择。取悦大众成为消费文化最大的特点。谁最了解大众?毫无疑问,当然是大众自己。于是以平明视角体现和反应大众情怀的文化产品成为当下填补我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景观,这就是“草根文化”崛起的根本原因。“二人转”正是这种“草根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它的表演者无论名气多大,在台上都使尽浑身解数与观众打成一片,表演本身消解着舞台艺术中台上台下的权力划分;表演内容率性火爆、直露不羁,嬉笑怒骂中反映着普通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最讨好观众的方式发表对社会上存在各种问题的讽刺和批评,偶尔还抛出一些“有色言辞”来勾起人们的**……这种文化消费形式火爆的背后隐喻着人们在告别唯意识形态时代后,对自由和自我的向往,以及在当下市场经济浪潮下,对无休止竞争压力的逃避和厌倦,和对内心快乐的向往和追求。一种发自底层的“非理性的”和“非官方的”的狂欢引发广泛的认同,人民大众自己的诙谐构建了整台表演,以非官方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和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制造出一个暂时逃脱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束缚,没有特权、规范和禁忌的狂欢世界。

    (二)“草根幽默”的生成机制

    从“刘老根大舞台”的火爆表演中,我们可以简要地归纳出一些“草根幽默”的“生成机制”,对这些幽默产生机制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全面地思考其中的得失。

    (1)二人转幽默最常用的手段是“差异并置”,将高雅与低俗的词语并置在一起,获得笑点。如:二人转表演者常常将“面子”与“屁股”并置,将“爱情”与“生殖器”并置等。

    (2)借用讽刺性模拟制造幽默感,对某一现成的确定的对象进行戏仿,以取消它的唯一性。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撕裤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干啥就干啥”等。讽刺性模拟尤其被用于消解经典的、正式的和严肃的文本,以此获得戏耍的快感。

    (3)通过“制造新词”和“借用方言词汇”和“谐音替换”等方式产生笑点。“二人转”惯于通过制造新词来逗乐观众,如:蓬荜有灰、钱途无量等。同时,它还大量借用东北方言的特色制造笑点。其实,制造新词、方言流行和对谐音词的刻意替换已经是当下“草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囧、鸭梨、大湿、杯具等,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4)通过“密置词句”和“多重修辞”的手段制造笑点。“密置词句”一直以来就是传统曲艺中惯用的包袱,如相声中的“报菜名”,“二人转”表演和当下许多网络搞笑视频也将这一手段运用于幽默效果的制造中。如当下流行的一段名为《伤不起的电影》的搞笑短片,就运用了“密置词句”的搞笑手段。而“多重修辞”则通过对大量修辞手法的积累使用产生笑料,特别喜欢使用多重修辞格。如:“让观众朋友们看看你,还有人样吗?你这小眼睛,肉皮子不合,要合的话都能长死;你看你这头型,炮轰的脑袋,还梳个雷劈的缝,你怎么不插个避雷针呢?你呀!跟你我可愁死了,你看你还笑,就你那嘴让朋友们看看是不是都倒胃口了。”

    从以上对二人转所反映出来的草根幽默的生成机制不难看出,他们都具有典型的狂欢文化的特点。

    (三)“二人转”潜在的危机

    “刘老根大舞台”火爆演艺市场以及一大批“二人转”捧红的明星和以“二人转”因素为笑点的变种演出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抨击和质疑。前文已述,作者无意在此对“二人转”表演内容的雅俗做过多的评论,但其中一些质疑的确还是能让我们看到这种娱乐形式背后的隐忧。

    首先,艺术和市场间的博弈一直就是困扰着每一种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二人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果断地选择了市场。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味迎合观众需求,完全以搞笑逗乐为目的的表演方式,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有些长期从是“二人转”研究的学者指出:现代“二人转”的表演越来越放弃了传统“二人转”艺术的一些基本内涵,一些“二人转”表演的优秀技巧也逐渐被忽视。当“二人转”在舞台上的表演到最后仅仅剩下“搞笑”的时候,这门艺术如何很好地发展传承就将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

    其次,“二人转”的创作正在出现这巨大的危机。作为“草根幽默”的代表,“二人转”的幽默话语和元素大多来自网络和“民间段子”,这样的情况下,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就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同样的内容可以被很轻易地复制并搬上另一个舞台。类似的表演不断地重复出现,“二人转”本身能够带给观众的吸引力就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如何解决节目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唯一性,也将是“刘老根大舞台”长期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