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孩子如何学会与他人相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生病,长不高等。通过让孩子了解不正经吃饭的危害,让孩子在对待正经吃饭的事情上出现不平衡的状态。然后在这种不协调的状态下引导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内心恢复协调状态,同时也就慢慢的改正了孩子的行为。

    (2)注意不要让自己的观点影响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以自己的观点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看法不一定就是错误的,相反他们的想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如果每一次,孩子通过思考后得到的结果都被父母“纠正”,那么很容易改变孩子以前那种爱思考,喜欢提出创新性观点的行为。他们会逐渐以为自己的思考是不好的,没有必要的,渐渐地他们会变得只会听从家长的说法,不再自己思考,提出创新的点子。

    因此,家长们应该注意一点,不要让自己的观点抹杀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5. 是什么让孩子变得爱撒谎

    心理观察:说谎实验

    5.1 孩子学会了说谎

    我记得我有一个邻居,孩子都出去打工了,自己一个人照顾着孙子。邻居们那一辈是苦惯了的人,对待自己的孙子也特别的严厉,如果孩子犯错了,就会很严厉的批评他们。

    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我又听到邻居在骂孙子。原来是因为邻居的孙子撒谎,骗她说自己的压岁钱丢了,事实上是全部花掉了。一开始的时候邻居并不知道,只是有些着急和可惜。不过这哪里瞒得住,很快邻居就知道了事实。邻居气得不行,不管过年不过年,骂了他孙子一顿。从邻居骂孙子的话中,我可以听出邻居更气的是孩子居然学会了撒谎。

    估计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撒谎的时候,都会有生气的感觉。不管家长生气后面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深层原因,我们在这里需要弄清楚的是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是什么促使了他们这种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5.2 心理实验:消失的兔子

    在这种疑问的基础上,国外有心理学家以儿童为被试对此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说谎实验。

    实验在一个大房间里进行,这个房间的一面墙上有一面单向玻璃,实验者可以通过单向玻璃在儿童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儿童的行为活动。

    房间里的一个角落里放了一只笼子,笼子里装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兔子。放置笼子的地方经过特殊的处理,里面设置机关,可以使兔子掉进机关,消失在房间内。在房间里相对的一个角落里则放着一堆有趣的玩具、几本五颜六色的连环画册和一些诱人的糖果。

    实验时,实验者每次带一名被试进入房间,进入房间不久后实验人员就像儿童表示自己有事,将要离开几分钟,希望孩子帮忙看好那只兔子。然后实验人员就离开房间,通过房间墙上的单向玻璃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应。

    结果很多孩子都是一开始的时候非常认真的帮忙照看兔子,但是过了不久后,他们就被角落里的玩具、画册和糖果吸引了过去,开始玩那些有趣的玩具,而把照看兔子的任务放在一边。

    实验者则趁着儿童忘记照看兔子的时候按下开关,使兔子消失在房间内。于是当孩子返回查看兔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兔子不见了。这个时候,实验者再进入房间,并询问孩子兔子怎么不见了,在询问的时候观察、记录孩子对此问题与情境的反应。

    孩子们对此的反应多种多样,有的孩子向实验者完全否定事情的经过,有的孩子勉勉强强的告诉实验者实情。而且实验者发现,当实验者追问的越厉害的时候,被试们就越不敢承认是因为自己贪玩或者贪吃导致的疏忽。

    5.3 实验结论:现实威胁引起孩子说谎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们得出了这样的实验结论。

    结论:当现实情境对他们构成了足够大的威胁的时候,孩子就会说谎。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实情境的威胁是儿童说谎的一大原因。这个实验结果对于儿童教育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不过关于儿童说谎的研究远不仅于此,钱德勒等人曾经设计了一个“藏与找”的游戏背景,对儿童的说谎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就算只有2岁的儿童也会说谎,当儿童到达4岁的时候,他们就能够进行有策略的说谎,且能够成功的掩饰自己的说谎行为。

    5.4 教育策略:儿童的说谎行为该怎么办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启发:

    (1)正确对待儿童的说谎行为,批评与宽容要适度。

    当现实情境对儿童造成一定的威胁的时,儿童就会说谎保护自己。因此对于儿童的说谎行为一定要正确对待。置之不理的话,会姑息儿童的说谎行为,无法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会纵容孩子养成用说谎遮掩自己过错的习惯。

    但是,过于严厉的批评与惩罚又会加重儿童对于错误给自身带来的威胁体验,也容易使儿童在下次继续说谎,并且极有可能孩子的说谎能力会越来越高。

    所以,对待儿童的说谎行为一定要以正确的态度进行处理,重要的是要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知道在下一次进行改正,而不是让儿童体验到在错误或者说谎后所带来的具有威胁性的结果。所以在对待儿童说谎行为的时候,批评与宽容要相结合。

    (2)家长对儿童的教育不可过于严厉。

    儿童的说谎行为是在现实情境所造成的威胁下形成的,当家长与教育者对儿童的教育过于严厉,则会促使在儿童觉得自己受到威胁的时以谎言来保护自己,解除这种威胁。所以,家长与教育者对儿童的教育不可过于严厉,这样有可能会引起儿童学的说谎行为。

    6. 重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发展

    心理观察:观点采择实验

    6.1 孩子的脱中心发展

    观点采择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且根据相关的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它将会影响到孩子能否融入社会团体,影响孩子人际关系的好与坏。

    从本章的第二节中,我们知道当孩子5-6岁时,孩子就开始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开始能理解别人的看法。但是那个时候,孩子的这种能力比较有限,从生活中我们就知道,那个年龄的孩子对于别人的想法的理解还是不够完全。

    因此可以猜想,孩子的这种能力存在一定的发展过程。其实,在社会心理学上,儿童的这种能力的发展称为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也是个体的脱中心化发展。

    那么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究竟是怎样一种发展过程呢,其中有存在怎样的发展规律?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研究。

    6.2 心理实验:霍莉爬树的故事

    塞尔曼的实验被试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实验材料是塞尔曼编的一个两难故事。故事内容如下:

    霍莉是一个8岁的女孩,她喜欢爬树。在附近所有的孩子中霍莉爬树爬的最好。有一天,霍莉从一棵高树上往下爬时,在离地面不高的树枝上掉到了地上,但霍莉没有摔伤。不过霍莉爸爸看到了,而且很担心,要求霍莉再也不准爬树,霍莉答应了她爸爸的要求。后来有一次,霍莉的朋友肖恩的猫夹在树上下不来了,为了避免猫从树上摔下来,必须立即想办法把猫从树上拿下来。孩子中只有霍莉一个人能够爬上树然后把猫拿下来,但霍莉记起了曾经答应过爸爸不再爬树。

    实验中塞尔曼将这个两难故事讲给儿童听,确定儿童理解故事的内容后,向儿童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 霍莉知道肖恩感觉怎么样嘛?

    2、 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了,爸爸会感到怎样?

    3、 霍莉认为,如果她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会怎样做?

    4、 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霍莉会去爬树吗?

    塞尔曼通过记录和统计儿童的回答发现,3-6岁的儿童通常会认为霍莉会去救那只小猫。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则认为霍莉爸爸会“很高兴,因为他喜欢猫”。从这个回答上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不知道别人的观点。

    而6-8岁的儿童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大多数是,如果霍莉爸爸不知道霍莉爬树的原因,霍莉爸爸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会赞同霍莉爬树。塞尔曼认为他们已经能够意识到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不过认为这是因为个人所接受到的信息不一样所导致的,他们还不能考虑别人的想法。

    当问到8-10岁的儿童第4个问题的时候,儿童会回答说:“是的,他爸爸会理解她为什么爬树的。”而当问道霍莉爸爸是否会希望霍莉爬树时,则回答不会。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注意的是霍莉爸爸对霍莉的观点的理解与考虑,而采取的是霍莉爸爸的观点。

    塞尔曼通过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的研究,把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成了5个阶段。第1阶段,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儿童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6-8岁)。第2阶段,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儿童能够意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够意识到别人的观点(8-10岁)。第3阶段,相互的观点采择,儿童能从第三者、共同的朋友的角度来看待两个人的相互作用(10-12岁)。第4阶段,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

    6.3 实验结论: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逐渐提高

    塞尔曼从实验的研究结果中,得出结论。

    结论: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是从只知道自己的观点逐渐到不但知道他人的有不同的观点并且能够概括多人的观点的过程。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逐渐提高,向社会化发展。

    6.4 教育策略: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

    根据实验得知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家长们可以依照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应的培养与训练,为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做一点努力。

    家长们可以通过与孩子多进行交流,让孩子听听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加深孩子对别人不同观点的意识和思考。比如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多运用“觉得、认为、想要、希望、打算”等词,让孩子知道你的想法可能和他的不一样。这样有利于孩子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还有就是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交往,这样也有利于孩子了解不同人的看法,促进孩子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7. 训练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否有用

    心理观察: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训练实验

    7.1 可以对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训练吗?

    通过本章的第二节和第六节,我们知道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对于孩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孩子儿童期时开始出现,并且存在一定的发展过程。

    面对这样的研究结果,家长们又该有了新的疑问,可以对孩子的这种能力进行训练吗,训练对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有促进作用吗?

    在心理研究上,有学者和我们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我来看看这位学者是怎样解答自己的疑问的。

    7.2 心理实验:角色扮演游戏

    1973年,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Michael以15名11-13岁的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为实验被试,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

    实验中,实验者应用戏剧和录像制作作为媒介,对被试进行了10周的训练。

    Michael选取的作为训练的媒介遵循4条原则:第一,用于训练的短剧均与同龄人有关,且描绘的都是真实的情景;第二,每一个参与者在短剧中都有角色可演;第三,参与者需要扮演完场景中的每一角色;第四,每次训练后,参与者均需反复观看录像,提高对各个角色的领会。

    结果,15名被试在经历了10周的训练后,在行为上犯错误的次数减至原来的一半。实验者在18个月后再次对这些参加训练的被试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行为上仍保持着良好的表现。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Michael得出,通过训练,儿童的的观点采择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情感、观点等的理解,儿童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7.3 实验结论: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通过实验结果,实验者得出结论: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这个实验结论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影响颇大,因为告诉人们适当的训练是能够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的。

    7.4 教育策略: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适当的训练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所以家长们可以利用一些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适当的训练。

    比如说实验中的角色扮演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方法,可以通过让儿童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让儿童理解不同角色、不同个体各自的观点、理想、情感等。

    家长们在生活中,就可以和孩子玩这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其他的方法,家长们可以从生活中去发现,比如上一节的教育策略中提到的两种方法。

    8. 椰菜与饼干,他更喜欢哪一个

    心理观察:椰菜与饼干实验

    8.1 不要给我巧克力

    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孩子的记事。一家三口去超市,在食品区时,1岁多点的儿子往购物车里放了很多巧克力。妈妈对自己的儿子说:“宝贝,妈妈照顾你那么辛苦,买点妈妈喜欢吃的吧。”结果儿子又往购物车里拿了不少巧克力。妈妈问儿子:“宝贝,妈妈喜欢吃什么?”儿子回答道:“巧克力。”妈妈:“那宝贝喜欢吃什么?”儿子:“巧克力!”

    在网上看到这个记事的时候,我就在想,感情这个儿子认为所有人都会和自己一样喜欢吃巧克力。后来,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学习我才知道这是年幼儿童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在小的时候,对别人的观点、情感、兴趣等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存在一个逐渐发展的社会化过程。

    相信很多父母都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发现过类似的现象。如果没有发现,家长们可以找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试验一下,看孩子能否理解你的愿望,把你喜欢吃的东西给你。怎么试验呢,我们可以参照下边这个实验。

    8.2 心理实验:椰菜和饼干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对他人的观点、情感、兴趣等的理解是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接下来的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领会他人不同于自己的兴趣、感受与愿望。

    实验是在1977年进行的,实验者Repacholi与Gopnik首先给婴儿一些金鱼饼干和椰菜,让14-18个月的婴儿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结果所有的婴儿都选择了金鱼饼干。

    然后实验者把椰菜和饼干都给婴儿,并在婴儿面前用面部表情和言语等像婴儿们表达出自己更喜爱椰菜。比如实验者品尝两种食物,然后在品尝完后分别对婴儿说:“椰菜真好吃!”、“饼干真难吃,我居然吃了饼干,真恶心。”

    接着实验者要求儿童给他点吃的。结果大多数的14个月大的婴儿都把自己喜欢的金鱼饼干给了实验者,而大多数的18个月的婴儿则把实验者喜欢的野菜给了实验者。

    因此,实验者得出结论,14个月大的婴儿还不能理解别人兴趣与愿望与自己不一样,他们认为别人都和自己一样,喜欢饼干而讨厌椰菜。18个月大的婴儿则能够理解别人的喜好、愿望会与自己不同。

    8.3 实验结论:儿童在1岁半时能意识到别人与自己不一样的愿望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儿童在1岁半的时候就能够意识到别人的愿望、兴趣等会与自己不一样。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儿童认知发展上的重要成就,也是儿童对人际社会和情感理解上重要的进步。

    8.4 教育策略:培养儿童对别人兴趣、愿望等的理解

    儿童对于别人兴趣、愿望、感受等的理解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儿童的这种能力超乎成人想象的早,在儿童还是在1岁半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别人的喜好、愿望和自己的不一样。

    因此家长们可以在孩子出现这种能力的前后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兴趣、愿望等,来帮助孩子的社会化成长。如在本节中一开始的时候,妈妈与儿子的那种互动就很好。不过需要加上最后一步,就是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巧克力,妈妈喜欢……”

    这样,就可以通过在生活中与孩子的互动,让孩子逐渐理解被人和自己又不一样的喜好、兴趣和愿望,也就能够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