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紧缺,不仅仅是军队才有的问题。
严格说来,军队的物资还不算紧缺,至少官兵吃饭暂时还不成问题。在民间,物资紧缺的问题已经暴露了出来。
台海战争在盛夏打响,虽然各地加强了农业投入,但是夏秋两季的粮食生产仍然受到了不少影响。万幸的是,减产并不严重,基本上在合理范围之内。可是到了冬季,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农作物生产就成问题了。
拿冬季的温室蔬菜来说,因为煤炭成为管制物资,要优先供应给电厂、钢铁厂等等重点单位,还得保证北方供暖,所以北方的温室大棚基本停产,加上南方再受冰冻灾害,两湖与江西、贵州等地的冻灾特别严重,蔬菜供应严重紧缺。
市场上,原本三四元一市斤的蔬菜,普遍涨到了十元以上。
这还是在重点供应的大城市,而在一些小县城,蔬菜基本上断供,就算有,普通老百姓也吃不起。
在一些偏远地区,别说蔬菜,连土豆都无法保证。
原因也很简单,土豆主产区在东北,而东北受战争影响,土豆严重减产。有些地方因为交通中断,就算生产出来,也只能烂在地里。
一定要说什么的话,这还在老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
作为社会主力人群,大部分年纪在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经历过八十年代及其之前的物资紧张年代,有过一周只吃两顿肉的经历,还能适应较为艰苦的生活。
问题是,这还不是最艰难的时候。
开春之后,等到去年夏秋两季的粮食吃完,小麦还没有接穗,那才是真正的困难时期。
实际情况是,就算有足够的存粮熬过开春之后的粮荒,如果不能尽快扩大粮食产量,那么到明年冬天,恐怕就要遍地饿孚了。
到这个时候,别说打下去,不天下大乱才是怪事。
正是如此,得知日本即将参战的消息后,高层首先讨论的不是抗战问题,反正日本只能出兵东北,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首先需要考虑的,绝对是粮食生产。
事实上,以中国的国土面积,肯定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别的不说,四川盆地的农田就能养活三亿人,即便除掉东北与江南,还有华北、关中、新疆的伊犁河谷、云南、湖广等几个大的产量区。
关键不是没有耕地,而是没有产粮的积极性。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大多返乡,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而军队扩充抽走的劳动力不足以影响到粮食生产,但是回乡的农民工大多没有生产积极性,就算有也得首先填饱自己的肚皮。
以农民的眼光,更得把多余的粮食存起来,以备急需。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入冬之后,农村的生活反而比城市好得多,特别是在一些土地肥沃的地区,农民是家家有肉吃,而城市居民只能靠国家配发的粮食过日子。
在此之前,就有人提出到农村征粮。
征粮的理由也很充分,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征收粮食是应该的。
问题是,真能这么干嘛?
先别说派谁去征粮,首先就是农民愿不愿交粮。
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即由国家粮企花钱从农民手里购买粮食,肯定没有多少农民愿意把多余的粮食卖出来。
事实上,在大量农民工返乡之后,农民家的余粮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在此之前,很多粮企就没有收到粮,就算提高价格,甚至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也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卖粮。
真要卖,还不如拿到城市里去卖,肯定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针对这个问题,又有人提出管制城市市场,不准农民进城卖粮。
显然,这也是在胡搞。
卖不卖粮是农民说了算,买不买粮是市民说了算,管制再严厉,也管不住肚皮。而且严厉的管制只会滋生黑市,严重打击政府威信。如果对此进行打压,除了激怒农民,还会激怒饿着肚皮的城市居民,两头不讨好。
不能管制,就只能强行征收。
在某些偏远地方,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确实有部分地方政府用了这一招,出动警察与武警部队,到农村强行征粮。虽然征粮的时候,政府给了粮款,至于给了多少,这就不好说了,但是由此闹出的事情,也着实让高层头痛。
入冬后不久,贵州遭受冻雨灾害,各地就开始强行征粮,结果在偏远山区连续爆发了几起农民集体组织起来抗证的事情,最后不得不出动军队镇压。虽然消息是封锁住了,而且闹得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长此下去,不出大事才怪。
这个时候,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聪明的人都知道,硬的那一套行不通。
就算能够在短期内解决问题,最终也会摧毁统治阶层赖以为生的基础。在敌人已经打进国门的情况下,这么做只是自取灭亡。
不能强行征粮,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