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通讯非常发达,我们想跟朋友亲人联络的时候就写个e-mal、发条短信什么的,很方便。不过在以前没有电脑、手机这些玩意的时候,短信邮件都得靠手写。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某个冬天,一位古人在一场大雪之后给他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这么一张小便条却得到了后人的无上推崇,乾隆皇帝更是对它如痴如醉。那么这张小便条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写这条短信的人是被誉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这封信里到底说了什么呢?其实也就是对远方朋友的一声问候,我给翻译成现代白话是这样的:山阴县张侯先生你好。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景致不错。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那么无奈。王羲之拜上。(“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只是一条普通的短信,其实王羲之流传后世的许多“帖”不过是写给朋友的寻常书信。“信”自然是没有题目的,但当它们变成后人尊崇的“法帖”之后,为了记忆方便,就给取了题目。这命名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从信的开头取前两个字或者前四个字。这条短信的开头是“快雪时晴” 四个字,那就叫《快雪时晴帖》吧。
快雪时晴,天气很不错,用现代气象专家的话来说就是空气中的杂质被雨雪清洗一空,pm. 很低,空气质量很好。王羲之在这样雪后初晴的日 子里,就想起朋友来了。
这封信写得很随意,从书法角度来看,每个字起笔和收笔的笔画都不露锋芒,字体匀整安稳,显得是气定神闲,从容不迫。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是变化多端,行书中带着楷书的笔意。
有人说它是“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
这件《快雪时晴帖》
其实并非王羲之的原作,而是唐代的摹本。尽管如此,它依然受到后世文人的顶礼膜拜,而热爱书法的乾隆皇帝更是对它痴迷不已。据说每到入冬初雪的时候,乾隆都要把它拿出来细细把玩。有一天,他心情特别舒畅,便大笔一挥,在书帖的中央写了一个“神”字;再过一天,他似乎又有了新的领悟,就写下一个“妙”字;又有一回,他觉得一个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干脆来个感叹短语“神乎技矣”。 更多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对王羲之的崇拜之情那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于是便一次次地赋诗,一次次地写下长篇观后感。就这样,乾隆一辈子对这件书帖的题跋有七十三次之多,以至于当《快雪时晴帖》在台北故宫展出时,很多人只看见乾隆皇帝密密麻麻的题记,根本找不着王羲之的那四行二十八个字了。有时候这爱得喧宾夺主了,也是很要命的事。
王羲之随手给朋友写了条短信,寥寥数语,却能够穿越千百年的时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件不朽的杰作。这让我忽然意识到“传播”和“流传”
原来是很不一样的两件事。比如吧,我费尽心思编个好玩儿的段子,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经过手机不断地转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广泛传播,但是如果它没有人文精神没有艺术价值,又能“流传”多久呢?还能“留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