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没钱纳妾,当地有用养子引亲子的说法,严家便想买个男孩回来。
当时距离江阴二百多里有个前台村,前台村有户姓王的殷实人家,这家原本很穷,后来家主接了叔父回来赡养,叔父出钱,给家主置办了房产田地,家境才富足起来。
王家的这位叔父,传说是个太监。
老太监喜欢小孩子,身边养了四五个小孩,都是从小养大的,老太监把这些小孩全都认做了干儿子,那王家的侄儿知道老太监手里还有不少银子,软磨硬泡求了几年,可是老太监给他盖房置地之后,便一文钱也不给他了,王家侄儿也没有办法,便把主意打到了那几个小孩身上。
王家侄儿担心老太监百年之后,手里的银子全都落到这些干儿子手里,于是他便想把这几个小孩全都悄悄卖掉,让老太监断了养干儿子的心思。
他刚刚卖掉两个孩子,就被老太监发现了,老太监大怒之下,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
严培便是其中一个孩子,他被严家买去做了养子,次年,严母便生下了他的二弟,接着,又生了一子一女。
也因为这个原因,严家对严培不错,虽然并不亲厚,可也供他读书,可惜后来严家所在的村子招了土匪,严家的人死的死残的残,严培饶幸逃过一劫,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哪里经过这种事,从村子里逃出来,四处漂泊,却又被一群流民盯上,我恰好路过,救下了他,便有了后来的事。
我想让他入赘,自是让人去他家以前住的村子去查过,后来还去前台村查过,就连从王家买走他的人牙子也查到了,可惜人牙子已经死了,但那时严培已经十岁了,什么都记得。
他告诉我,老太监把他们看管得很严,平日不让他们出门,那次是村里有户人家做寿,从县里请了舞狮的,他和另一个孩子便悄悄翻墙出去看热闹,热闹还没有看完,就被王家侄儿叫过去吃点心,然后就被打晕,醒来时他已经在人牙子手里了。”
不知何时,颜雪怀手里已经没有瓜子了,她的神情越来越凝重,待到李云珠把自己所知全都说了出来,颜雪怀问道:“大姑姑,当年您曾派人去过前台村,可曾见过那个王家侄儿?”
李云珠嘲讽地笑了一笑:“或许是报应吧,老太监死后,王家侄儿便带着自己的儿子,在老太监住的宅子里翻找银子,银子找到,他们却死了。
那侄儿的老婆久等不见丈夫和儿子回来,便也过来了,这才知道他们出了事。
后来仵作来了,说是中毒。
村子里的人都说,那老太监一直防着侄儿,在银子上涂了剧毒。但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派去的人也是听村里人说的,后来有一天晚上,那凶宅忽然着火,村里人都说是厉鬼作祟,不敢救火,眼睁睁看着老太监的宅子被烧成断瓦残垣,现在那处破房子还在,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人敢在那里另起新宅,村里人路过也要绕着走。”
颜雪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道:“那老太监有四五个干儿子,被卖掉了两个,其他的呢?”
好像从老太监被活活气死开始,就没见了那几个孩子。
李云珠摇摇头:“这就不知道了,当时出了几条人命,整个村子都是人心惶惶,想来也没有人留意几个小孩子的下落吧。”
“对了,大姑姑你先前说,当年的人牙子也死了,是怎么死的?”颜雪怀问道。
“怎么死的?”李云珠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道,“好像是从乡下收孩子回来的路上,遇到惊马踩死了,或者是他坐在骡车上,拉车的骡子受惊,把他给从车里甩出去摔死了?我当时也没有太过留意,记不太清了,总之是个惊马或者惊骡子有关。”
颜雪怀呵了一声:“也是死于非命。”
看来,这老太监的法术高强啊,他死了,他的侄子,侄子的儿子,就连经手孩子的人牙子也死了。
对了,还有收养严培的那家人,把严培养大以后,那家人居然也是死的死残的残。
同样是死于非命。
而这些都是那个老太监死了之后发生的事。
或者,关键点不是老太监,而是严培。
严培这个人,他的新生始于遇到李云珠的那一刻,在此之前,但凡和他有关系的人,无论是害过他还是养过他的人,全都死了,而且是死于非命。
并且,如果那个所谓的女贵人就是柴姝的话,那么柴姝与严培的关系,便很微妙了。
自从收到珍珠那封以水代泪的书信,颜雪怀想不多想都不行了。
“大姑姑,当年那王家侄儿卖掉了两个孩子,一个是严培,另一个是谁,被卖到何处,你听严培说起过吗?”颜雪怀问道。
李云珠摇头:“那个孩子啊,我肯定没有问起过,我不问,严培自是也不会说。”
是啊,谁会留意那个孩子呢,都是可怜的孩子,严培被卖给严家,虽然清贫,但是严家父母对他也不薄,比起很多被买卖的小孩,严培算是很幸运的了。
而另一个孩子,恐怕没有这么幸运。
这个时代,真正买孩子回来当儿子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是做仆人,甚至还有小倌堂子什么的,再或者,就像严培的那个私生子,被卖给了叫花子做乞讨的道具。
那个可怜的孩子,若是运气好,卖到大户人家做个小厮,就已经是烧了高香,现在过了二十年,说不定已经熬到了管事,也算是有个好前程。
告别了李家姐妹,回王府的路上,颜雪怀一直在想严培的事,或者说,她想的更多的,其实是与严培一起被卖掉的另一个孩子。
那个孩子,会不会是真正的福王儿子?
并非只是宫里才有放出来的太监,王府和公主府同样也有。
那名老太监,会不会是从福王府出来的?
年老的太监出宫以后,要么是给寺院捐一笔钱,从此便在寺院终老,要么便就近买处小宅子,深居浅出。
而像王太监这样,带着大笔银子,跑到一个小村庄里投奔侄子的,其实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