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剪!这事没的商量!”乾隆道:“军人的职份就是保家卫国、上阵杀敌,一切以能打胜仗为最高宗旨,军服、发式必定要整齐!”
“不管是什么民族,穿上军服就是国家的军人,就要遵守军纪!就要唯命是从!要想散漫自由,不如回家去做百姓!”
“皇上以上说的臣等都心中有数了,”张廷玉道:“下去后就依圣命着手办理,有难决之处再请旨定夺。”
乾隆掏出怀表看了一眼,接着道:“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快更好的把各国各族的百姓融合进来。”
“融合若想做得好,利器就必不可少。始皇帝除了首次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废分封,行郡县外,还有一大功绩就是车同轨、书同文!”
“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文字,各说各的话,各写各的字,他国的旧民就会始终心怀故国,时刻要寻着机会谋求复立,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有个风吹草动就容易四分五裂。”
“两千年前的古人都想到了,我们没有道理不做得更细更好。”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样一个汉话,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不懂的人听起来如同经咒,全然懵懂,这样的语言自己人交流起来都成问题,又怎能同化日本人?”
“皇上所言极是,”张廷玉道:“雍正八年为这事专门设立了正音馆,在全国推广北京官话,只不过普及的程度很低,确实还该多下些力气才好。”
“法子没找对,任凭怎么下力气也只能事倍功半。”乾隆道:“正音馆推广的叫北京官话,前明也做过同样的事,推广的叫中原雅音。”
“你们听听,‘官话’、‘雅音’,这些名字听起来就离着老百姓那么远,好像这话只是文人官宦说的,普通百姓能不敬而远之?又如何能普及起来?”
“既然是让广大的普通百姓都要说的,那就要接地气,干脆就叫普通话,听起来就平易近人多了。”
“皇上,”陈世倌道:“这普通话不就是把北京官话改个名字吗?”
“不是,”乾隆道:“北京官话有许多省字、尾音和儿化音,虽然说起来很顺溜,但有时听起来不那么清晰,不太适合做国语正音。”
“既然要在全国推广,就必然要找出一种字正腔圆、音准分明、吐字清晰、易于辨识的话来。”
“如果能这样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张廷玉道:“只是不知哪里的话符合这样的标准呢?”
“承德府滦平县,你可曾听过那里的人说话?”
“皇上这么一说臣还真想起来了,”张廷玉道:“当年扈从着圣祖爷木兰秋狝,曾经路过那里。”
“那时还没有设滦平县,臣就听着当地人说话十分的方正清晰,虽然与北京口音相像,但更加字正腔圆,确实比北京官话要好些。”
“对,朕说的普通话主要就是以滦平话为样本整理编制,然后向全国推广普及。”
“等国内的百姓多数都识了字,读上几本书,说起话来少些俚语,就更加方正端庄了!”
“皇上,”孙嘉淦直言不讳的道:“皇上要推广普通话这是天大的好事,造福千秋万代,只要下足了气力也容易见成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