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治岭南之策
周阳的帅府里堆满了竹简,周阳拿起竹简,略略一扫,放了下来,又拿起一捆。如此周而复始,不过半天功夫,满屋的竹简就给他看光了。
活动一下身子,周阳不住摇头:“这个赵佗!”
赵佗和周亚夫是一类人,善长军务,不善政事。他虽是做了数十年的南越王,于南越的情形不是那么了解,怪不得在他的治理下,南越越来越弱,给闽越王邹郢欺凌。
这么多年来,闽时数次三番攻打南越,固然是因为赵佗年岁大了,无法上战场,也有他无治国之才的因素。
“大帅,在想什么呢?”朱买臣一步跨了进来。
“主簿,你怎么来了?你不是在处理政务吗?”周阳微觉好奇。
“政务?”朱买臣不住摇头,笑道:“南越政务的处理比预料要难。赵佗枉自做了这么多年的南越王,于南越的情形竟然不了解,还不如邹郢对闽越的治理。这也没关系,只要花点时间就能完成。”
“你也是这么看的?”周阳招呼朱买臣坐下,道:“我一直在想,南越的土地比起闽越要大很多,为何不如闽越强盛。这么多年来,邹郢数次起兵攻打南越,而南越不能报仇雪恨。赵佗的年岁大,不能上战场固然是一个原委。更重要的是,他不善治国,南越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弱。”
“大帅说得对。”朱买臣很是赞同周阳的点评:“若论地域,南越是闽越的两三倍,口众也多得多,还有前朝大量的军械。可是,闽越却是压着南越打,让人慨叹。”
“南越一直不强,主要原委有三个:一是地形复杂,多山地丛林,交通不便。二是口众太少,南越的地域很大,要是在中原,如此广阔的地域上,没有上千万百姓,也有七八百万,南越总共不过三百多万人。三是治理不得其法,技艺落后,比起中原差得太远。”周阳手指不住轻击短案,眉头一挑道:“不仅南越如此,闽越也是这样。若是不把百越之地治理好,终归是个乱局。”
得到土地,就要治理好,不然早晚生乱,这是无数历史证明了的。
“大帅所言有理,我也是这般认定。”朱买臣敲敲额头道:“我就是为这事,前来找大帅商议,如何治理岭南。”
“哦。”朱买臣善长政事,周阳虽是关心南越的治理之务,却不用操心,大是意外,笑道:“这不是你的事么?怎么扯上我了?”
“大帅,你休要撂挑子。如此大事,光凭我哪能成呢。”朱买臣不住摇头:“大帅,你可有妙策?”
“哪有什么妙策。”周阳抚着额头,笑道:“要想让岭南之地富饶起来,没有数十年、上百年的努力,是不行的。”
“是需要很长时间。可是,只要做好了,也不需要那么长时间。”朱买臣的话让周阳大是意外,打量着他,问道:“此话怎讲?”
“大帅,三大弊病里,最重要的就是第二条,口众太少。”朱买臣眼中光芒一闪道:“只要有了人,就可以修路,交通就能便利起来。还可以择聪明才智之士,去中原求学,学成之后回到岭南,这第三条很快就能拉近。”
这话说到要害处了,人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事都好办。问题是,汉朝缺的就是人口,尽管汉朝全盛时期有六千多万人口,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现在我们的人口太多,在汉朝却是人口太少,若当时有两三亿人口,中国可以征服世界。
说到人口,周阳就头大了。人口这东西不能象别的东西,可以速成,得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能慢慢扩大。
南越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岛、越南北部,这么大的地方,才不过三百来万人口,这还有秦始皇迁入岭南的中原百姓和留在岭南的五十万大军。要是没有秦始皇当年的努力,如今南越的人口会更少。
要想让南越的人口多起来,最简捷的办法,就是仿效秦始皇当年的举措,从中原迁入百姓。这办法的效果非常显著,却是不能再执行。
原因很简单,自打主父偃提出移民实边策之后,大量的百姓给迁去北方。百越收复以后,汉朝的战略重心将会转移到北方去,将是与匈奴的生死之战。把百姓迁到北方,比迁到南方更加重要,更有意义,作用更大。
“口众怎么就这么少呢?”周阳苦恼的抚着额头。现代社会,人口爆炸,患人口太多,汉朝却患太少,头疼。
“哎!能不少吗?”朱买臣叹口气道:“先不说南越,就说中原,出生十个人,能有五六个人活到老就不错了。”
“这么低?”才一半的存活率,这也太低了,周阳大是震惊。
“这还叫低?这已经够高了,岭南之地,十人中能有三四个人活到老就不错了。”朱买臣不解的看着周阳,剖析道:“大帅,你想啊,人一出生,就有很多疾病。这样病啊,那样病的,这就要死多少?更别说,刚出生的幼婴死得就更多了。数十年里,还有疫病,战乱,天灾人祸,十个中有五六个活到老,很不错了。”
天灾人祸,这种事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可避免,谁也奈何不得。
好在天灾人祸并不是每年都有,并不是人口存活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造成古代人口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医疗水平有限,比起现代社会差得太远了。在古代,治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就是良医。若是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就是名闻天下的神医,仓公这种级别了。
如此治愈率,要是放到现代社会,那是医疗事故不断,牢底都会坐穿。
更别说,婴幼儿的免疫力低下,抵抗能力不强,死亡率居高不下。
“要是遇到疫病之年,一年就要死掉数万,十数万,甚至数十万。”朱买臣最后摇头,很是惋惜的道:“要是没有这些致命之事,中原的口众会多得多。岭南之地,比起中原就差得远了,他们的死亡更多。”
“疫病?”周阳的双眼放光,双拳紧握,大是振奋。
“大帅,你怎么了?”朱买臣看得不明所以。
“主簿,你说这疫病要是能防止,大汉的口众会不会多起来?”周阳不住搓手。
“那是一定。”朱买臣微一点头。
“说到疫病,我倒是有些想法。”周阳来到汉朝近两年了,主要精力用在军事打仗上,于民间疾苦所知不多,要不是朱买臣说起此事,周阳还真想不明白汉朝人口不多的原委。
说到预防疫病,作为现代人的周阳,还真知道不少。从小到大,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会接触疫病预防知识,周阳就记住了不少。
诸如天花、霍乱、黑死病这些疫病是从远古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现代的防治方法对汉朝不一定有用,没那药物和条件,也有借鉴意义。
在古代,疫病非常可怕,可以夺去数万、十数万、数十万人的性命。要是遇到特大瘟疫,死人过百万都不是问题。
若是把这些疫病防止知识用到汉朝,就会挽救无数人的性命,存活率一高,汉朝的人口数会急剧增加。
“你还会治病?”朱买臣难以置信的打量着周阳。
“谈不上。只不过,有些想法而已。”周阳大是欢喜,解决了人口问题,汉朝会更加强大,文治武功将会更加鼎盛。
“至于修路这事,我也有些门道。”周阳猛的想起,火药可以用来开矿修路。要是汉朝有了火药,做起事来就事半功倍。
可是,周阳仅知道火药的配方,却不知道原料的提炼方法。这不要紧,可以让汉朝工匠研究。我们祖先不乏创造力,有智慧,周阳已经无数次见识了,若是周阳提出,由他们来研究,火药未必不能出现在汉朝。
“什么办法?快说!”朱买臣很是急切的催促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