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见杨大人没有生气,那太监暗暗松了一口气,道:“王先生这人吧最是宽洪大度的人,他常给我们前朝韩琦相爷大度的事情,说韩老爷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放在本朝也只有刘伯温、郑公公这些能比拟了,还说这位老相爷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老爷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做到的大度雅亮,这才有了北宋数十年的稳定,是我辈的楷模,我们这些做奴婢的学不了韩老爷的文韬武略,可学他老人家的精忠报国,大度雅亮还是可以学的,他老人家更是以身作则,就是前些日子吧,西洋诸国官儿来我大明朝贺陛下登基十年庆典,特意进贡了两只玉杯酒杯,玉杯晶莹透彻,是一对难得的杯子,皇上看太子喜欢便赏赐了给太子,并对太子说,这是西洋耕地的人到破败的坟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一点儿的瑕疵,可算是传世之宝了。可要小心收藏才好。”
皇上这么说了,太子自是当做宝贝了,他本身就喜欢这对玉杯,每次下了学,总要去看一看,平日里更是留在自己的寝宫里珍藏着,从不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唯有三位阁老大人来了太子出于敬重,才会将这杯子拿出来招呼客人,但即便是如此,太子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把精美的绸缎铺上去,然后放上玉杯。可谓是爱惜无比,可事儿总有意外,这天三位杨大人来查询太子功课,恰好二皇子也在,对这一对玉杯也十分欢喜,忍不住拿在手里把玩,大人也知道二皇子年纪不过才五岁,如何能那好那一对贵重的玉杯呢,一个疏忽,竟让玉杯掉在了地上,两只玉杯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愣住了,二皇子也吓了一大跳,急忙跪在地上等待处罚。太子爷也十分的愤怒,眼看兄弟二人就要为了一对玉杯闹得不可开交,就在这会儿王先生开口对太子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气数在那里。这玉杯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里,交给了错误的人手中,所以掉在了地上是在所难免的,不可怪罪二皇子!”说完又对太子说:“这杯子再好,再珍贵也只是一个杯子,杯子再好也好不过兄弟情,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二皇子并非故意,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子切不可因此而怪罪二皇子!”当时奴婢就在边上,先生的这一番话非但三位杨大人赞扬不已,便是太子也认为先生说的对,奴婢虽听不懂那些话儿,可也觉得先生这胸襟是宽洪了不少。
杨峥到是没想到还有这事儿,不免感到有些意外,事实上这几年关于王振忠心耿耿的事迹不绝于耳,这其中有作秀的成分,但也不是一点真情实意也没有,对于太子的感情,杨峥相信他是真的,单不说这一老一少相伴了多年,就说王振,从骨子里他还带着几分读书人的理想,想通过自己的手培养一代明君来,所以对于王振由此表现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反而是这个太监着急为其说话,足以证明王先生已不再是当初王先生了,宫中的太监,以司礼监权势最终,人脉最广,威严最盛,只因这个衙门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随着宣宗逐渐完善的“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宫中谁有这个权势,谁便是这宫中最有话语权的太监,目前司礼监还被宣宗信任的头号太监金英把持着,王振一时难以抗衡,但从局势看,王先生形势一片大好了,只因为这个太监就是来自司礼监金英的手下,帮一个东宫局郎说话,这其中的意味就不言而喻了。
见杨峥没啃声,那太监也不好再说什么,跟着杨峥身后一步一步走了进去。院子并无多少仆人将士,所以显得很空旷,沿着左侧的鹅卵石小道走了一阵,就到了太子曰常读书的书房,按照规矩太子读书应该是在文华殿才是,但那是开经筵大讲时,才有的场景,寻常时候太子并没有太多固定的地方,大多数还是在东宫的院子里,这里空旷且环境舒适,可以减少太子读书的压力,所以从宣宗开始,只要不用开经筵大讲,太子差不多就在东宫的这座小院了。
院子里没多大的动静,杨峥伸长脖子好奇的看了一眼,便见在左侧的水榭处,王先生真背负着双手来回走动,说着什么,杨峥的位置离太子读书的地方并不远,只因有流水之声,加上王振中气不足,声音未免小了些,听不太真切,杨大人出于好奇,先前走了几步,站在一处花丛对面,竖着耳朵凝听起来。
只见王振都到太子面前,笑着问道:“太子可听出了点什么来?”
场上一共有五个孩子,除了太子之外,还有二皇子,以及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家的公子,这些王侯子弟都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为了避免太子一人读书枯燥,所以不管是哪位授课老师,授课的重点总会落在了太子的身上,至于其他的皇子,王孙,他们其实并不过于看重,当然了,若是皇上临行前有了交代,那就另当别论了。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