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节日和仪式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亡灵倒悬之苦。这个法会来源于《盂兰盆经》上的一段故事:

    传说佛陀的弟子目犍连依靠天眼的神通,发现死去的母亲转生为饿鬼,在地狱受苦。目犍连十分悲痛,施展神通,带着自己乞讨得来的饭食去让母亲吃。谁知他的母亲得到饭后,未入口就变成了火炭。目连无能为力,只能去请求佛陀如何解救母亲的苦难。佛陀说:你母亲罪业深重,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自恣日,你应该在这一天以百味饭食、多种果品供养十方僧人,以释放众僧的神威解救你的母亲。这样一种仪式,甚至能使七世的父母脱离饿鬼之苦。目连听后,如法设供,他的母亲便在这一天脱离了饿鬼的苦难。佛陀最后还教导目连:佛教弟子应该孝顺父母,心中常念父母的恩情。每年七月十五日,要作盂兰盆会,供养僧人,为父母祈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慈爱之恩。

    我国西晋时,《盂兰盆经》被译成中文,中国佛教因这部经书受到很大影响。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形成了佛教僧人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的制度。我国最早记载寺院举行盂兰盆会的时间是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这一年,梁武帝萧衍亲自到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此后,每年七月十五日,梁武帝都要向各寺送盆供养,由此形成风俗,成为佛教寺院的一大盛事。这一天,各施主争相到寺院献盆设斋,以求解脱先亡父母的倒悬之苦。唐代,盂兰盆会盛行朝野。各年皇家送盆到各大寺院,供献种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而京城长安每当七月十五,各寺院用花木、假花、果树等装饰一新,争奇斗艳,从皇家到百姓,都向寺院献盆献供,甚为壮观。由此可知,当时的盂兰盆会不仅是寺院僧人的节日,也是民间的盛大节日。

    宋朝以后,像唐朝那样的盛况已不多见,并逐渐演变为在寺院里,由施主出钱为施主追荐亡灵的一种佛事活动。原先是以盆供养僧人以求得先亡父母得到超度,这时则转化为用盆向饿鬼施舍食物,活动以诵经、放焰口、向饿鬼施食为主。

    盂兰盆会的仪式一般是这样的:在举行盂兰盆会的前几天,要做好准备工作,建立佛坛(特称“中元坛”)、普施坛、孤魂坛等三坛。在各坛上,要以百味饮食,盛在百种器皿中,作为供品祭祀鬼神,这就是盂兰盆供。七月十五日清晨,在以唢呐为主的乐声中,一队行法僧人出现,一般6至9人。带头的是仪式的主持人,也称“导师”,他手持铃(铎)。后面的僧人则分别手执大鼓、木鱼、引磬、铛子、小手鼓等乐器。

    行法僧人们先净坛,然后开坛,对佛坛念诵《大悲咒》《十小咒》以及《心经》,还要念写在红纸上的疏文,请求佛、菩萨下界指导。在普施坛前安放的供品最多,僧人一般要念诵《心经》和该经后附的《三真言》净坛。

    这一切仪式之后,由主办法会的施主在举办法会的布告上用朱笔点一点,开坛宣告完毕。接下来要举行“拜忏”仪式。按《慈悲水忏》中所规定的仪礼进行。这本书有三卷,一般上午读上卷,下午读中、下两卷。在“拜忏”仪式之中,中午还要设斋饭,供养僧众和施主,这称为“盂兰盆斋”。

    晚上则要举行“普施”仪式,主要是放一堂焰口。最后放河灯、焚烧法船灵房、演出目连救母杂剧等。河灯又称荷花灯,形状像朵莲花,内置纸灯笼,放置在河中,顺水漂流,目的是为了普度水中的鬼魂。烧法船、灵房等的习俗源于宋代。宋代举行盂兰盆会时,民间常用竹竿架起三五尺高的三角架,上面悬挂灯笼及纸钱、纸衣等物,用火焚烧,以供亡灵使用。后来,法船和灵房比较常见。法船是用纸扎成的中国式楼船,象征着可以使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灵房是纸糊的房屋模型,还有各种传统式样和新式的用具,以供亡灵使用。还常糊一对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纸人纸马,人骑马上,称为“赦马公”,代表亡灵的先遣,提前到天地爷那里报告亡灵将到,请求赦免一切罪过。这又是佛教礼仪与中国传统巫术的典型结合。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