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此引申开来,不难想象,在北魏境内一定也有科举诏令,而且遍及曹操治下的三州之地。
毕竟,西晋诏令都能投放到长江之上,魏国境内岂能幸免?
说到这里,刘表由衷感叹道:“真是大手笔啊!西晋刚刚立国,李文昌再度抛出具有颠覆性的举措,一举改变出仕制度,企图颠覆我刘氏基业之根本,此乃釜底抽薪之计。平心而论,此举堪称开天辟地之举,气吞山河,胆识惊人,后生可畏啊!”刘表轻易不夸人,尤其是登基称帝之后更是很少夸赞别人,像现在这样对敌人赞不绝口的情形绝对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显而易见,此次西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的举措深深触动了刘表的心弦,令他大感震惊之余不免心生感慨,遂有感而发,唏嘘感叹不已。
只是这种感慨未必是好事。刘表已经临近七十岁高龄了,一生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心智早已锤炼的无比坚实且沉稳,遇事不惊,处事从容,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大发感慨,没有什么人能让他感到敬畏。是以他此刻的唏嘘感叹颇为耐人寻味,透露出高深莫测的深意,令人心中恻然,不禁遐想。
感慨越多,就意味着对他的触动越大,触动越大就一定会做出反应,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加以遏制。或者说,坚决抵制。因为打击敌人就等于壮大自己,只有让敌人不痛快,自己才能痛快。
偏殿中在座的众人都不是庸者,而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已跟随刘表多年,唯一资历尚浅的就是军师庞统庞士元。此刻,就连庞统都能清晰感觉到刘表的感叹声中带着丝丝寒意。半睁半闭的深邃眸子中透着凛冽的杀气,其他人自然也能深刻领悟刘表话语中透露的深意。
稍稍思量之下,他们就不难想到刘表由衷感叹之后的潜台词应该是:“后生可畏。当早除之;西晋不灭,我心难安;李利不死。汉室必亡!”
一念至此,庞统心中大定,说是暗自窃喜亦不为过。原本他还在思考如何说服刘表出兵攻打西晋,一举夺回南阳,打通与魏国的结盟通道,进而互通有无,守望相助。现在他彻底放心了,从刘表刚才那番话中就不难听出。刘表已然深深体会到了西晋李利的巨大威胁,从而大发感叹,感触良多。这就够了。
只要刘表有强烈的危机感,便胜却他庞统的千言万语,就不用他苦口婆心地百般劝说,甚至根本不用他开口请缨,刘表就会选择主动出击。这是因为刘表深谙时事,对天下局势了然于心,虽年事已高,却是人老成精。熟谙兵法韬略,焉能不知先发制人而后发受制于人的道理。所以,此次刘表是真的动了杀机。省去庞统不少事,无须多费唇舌,只要听从吩咐即可。
暗自思索之余,庞统掏出藏于手袖里的皇榜,双手呈给刘表,遂躬身退回原位,缄默其口。
这时他留意到蔡瑁的脸色很难看,一双阴冷发寒的眸子犹如毒蛇一般盯着他,仿佛时刻准备扑上来一口咬死他似的。庞统见状后不以为然地淡淡一笑。他知道蔡瑁为何如此仇视自己,急于将他除之而后快。这是因为一旦刘表决定对西晋用兵。蔡瑁手中掌握的数十万大军就要交出来,即使不交出全部兵权。至少也需要交出半数以上的兵马。荆州军权一直是蔡瑁的禁脔,是他最大的倚仗,如同命根子一样,根本不容别人插手,只要谁敢打兵权的主意就是他蔡瑁的生死大敌,势必除之而后快。
按理说,蔡瑁贵为南汉大将军,领军出征是他份内之事,奈何他是水军出身,擅长水战而不善陆战。平日里提领大军没有问题,然而一旦遇到战事,问题就来了。若是水战还好说,他完全可以自己领兵出战,不用假手于人,可是陆战就不同了。他先后领兵征战过几次,每次都是大败而归,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根本不善于陆战。久而久之,每次遇到陆地作战,他就不得不把兵权交出来,由其他将领领军,而他则作为后军统帅,为大军提供粮草,俨然就是个“粮草运输大队长”,端是好说不好听,颜面无光。
与此同时,一旦战事爆发,军中将领难免出现调动,这样以来就会打乱原有的军队建制,使得蔡瑁对军队失去控制。最让他担忧的是,他手下很多亲信将领平时吆五喝六的挺威风,可是真要让他们上战场厮杀立刻就会变成软脚虾,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