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他就不放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头与蔡邕一般无二。
待李利落座时,蔡邕亲手给他倒上一杯茶,并把茶盅递到他手上,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看了看硬着脖子站在堂下的孔融。伸手接过茶盅,李利明白蔡邕的意思,无非是替孔融求情,让李利多少给他留点面子,如果再能好言宽慰几句,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蔡邕给他倒一杯茶的份量。
蔡邕很少给李利斟茶,一直以来都是李利给他老人家倒茶,即使是做了皇帝也不例外。因此蔡老头给他奉上一杯茶的份量可不轻,不仅要他给孔融一个台阶可下,还要解释为何对太学院出仕的文官区别对待。这也就是蔡邕才有这个份量。普天之下仅有他一人能让李利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他的要求。
姑且不说蔡邕把女儿蔡琰嫁给他。单说李利当年赋闲在家,顶着校尉之名却无所事事。想要独当一面却又没有人在董卓面前帮他说话。不承想,蔡邕却在他最困顿的时候帮了大忙,而且事先还瞒着他,直到事情办成之后他才知道蔡邕是何等精明,仅凭数面之缘就能猜透他的心思,为他谋得武威太守之位。这份恩情足以让李利铭记一生,无论怎么报答他都不为过。
正是蔡邕的极力举荐,让李利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至少让他少奋斗三到五年时间。年仅十七岁便位居一郡郡守之职,这在大汉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第一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雪中送炭,让李利一辈子都不能忘记他的恩德。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董卓被刺身亡之后,李利可以不管别人的死活,却不能不救蔡邕。还是因为蔡邕,李利占据长安之后将董卓以王侯之礼风光大葬,还不得不对满朝百官以礼相待,善待汉帝刘协和皇室成员。
时至今日。李利和蔡邕之间已经很难说清楚到底谁成就谁。如果没有蔡邕的举荐,李利就不可能顺风顺水的一路走过来,整个历程将愈发坎坷,甚至是举步维艰。从这一点上看。蔡邕对他有大恩,大到无以为报的程度。可是如果没有李利的全力营救,蔡邕早在董卓身亡之后就会被王允处死。从而彻底与世长辞,世间再无蔡邕其人。再看蔡邕现在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和名望。他是长安太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又贵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所有从太学院出仕的文官和武将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在所有士族之中享有无以伦比的崇高地位,在世家豪强之中的名望甚至比李利还高。
现如今,蔡邕真正是誉满天下,名望之高、身份之尊崇,足可与李利相提并论。因此,他是西晋国内唯一能与李利平起平坐的文圣泰斗。
严格说起来,蔡邕对李利有知遇之恩,可是李利对他同样也有知遇之恩。他帮助李利成就了帝王霸业,李利也让他成为文坛泰斗,成为当代儒生文士的一面旗帜。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也很亲近,多年来一直相互扶持,相互依存。
一杯茶就是一份回忆,一杯茶能够引发无限思考。端着蔡邕递上的茶盅,李利感慨良多,思绪纷飞。
实际上他很清楚蔡邕最近为何整天去皇宫找他唠叨的原因,因为蔡邕亲自出面找他,太学院的其他人就不用再去了。是以蔡邕其实是在替他分忧,维持新朝之初的平稳局面,不希望他被太学院的琐事所干扰,从而挡住孔融等人的言路,使得新朝成立之后得以平稳过渡一段时间。
然而蔡邕能阻挡一时,却不能拦截一世。该来的早晚都会来,拖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坦然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思索片刻后,李利放下茶盅,神色平静的道:“太学院更名皇家学院,所有从这所学院走出去的学生就是天子门生,出自我李利的门下。既然是天子门生,那么他们出仕之后的仕途和前程就不用诸公担心了,朕自有安排。不过文举公既然一再追问,朕索性当着诸公的面把话挑明,省得诸公心绪不安,一直惦记于心。”
说到这里,李利话音一顿,神情变得异常严肃,沉声道:“天子门生不好当啊,身份虽然尊贵,却享受不到应有的特权。否则,一旦天子门生都能享受特殊待遇的话,那么对天下其他士子而言就不公平。所以,为了公平起见,一个月后长安将举行建国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所有三年之内出仕的文官必须参加,所有结业的学生也必须参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出仕。
从今往后,凡是举荐出仕的必须是拥有列侯爵位的功勋之臣才有资格举荐,并且实行举荐连坐制度,谁举荐谁负责;政绩卓著者举荐之人一同嘉勉,平庸无能者举荐之人一并受罚。”随即,李利根本不给蔡邕、孔融等人思考的时间,遂将科举考试细则和盘托出,随后再不逗留,起身就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