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结成姻亲,促使双方进入实质性的洽谈,并且有望成功。
然而,正值紧要关头,袁家却突然前来借粮,这其中若是没有蹊跷,李利决计不信。以他看来,正在率军剿灭黑山贼的袁绍,一定是听到了甄家转移钱粮的风声,才会派遣逢纪前来借粮。名为借粮,实则是试探甄家的虚实,看看甄家是不是当真有异心,想将偌大的家业转移到冀州之外的其它州郡。
作为占据冀州的诸侯霸主,袁绍绝对有能力第一时间探知境内各个郡县发生的突发之事,稍有风吹草动都会传进他的耳朵里。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就证明他还无法彻底掌控冀州全境。
就像兖州的曹操和试图占据豫州的袁术一样,无法彻底掌控整个州郡,只能占据一些重要城池,对境内发生的事情往往后知后觉,掌控力度十分薄弱。正因为如此,他们所占据的州郡之中才会匪患不断,流寇肆虐横行,迫使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财力物力和军力,尽早平定匪患,肃清境内到处流窜的强盗流寇。
相比袁绍、曹操等人的窘迫处境,李利算得上是先知先觉,平定西凉全境之时便着手组建郡府兵。西凉郡府兵不参与战事,只负责驻守城池,维护治安和剿除匪患,还有便是开垦屯田。与此同时,李利将西凉百战之兵组建成十几个主力战营,专门负责攻城略地和驻守边境关隘,平时不参与守城,只有战时才开赴重要城池,实行军管。这样以来,郡府兵和主力战营各司其职,各有职守;只要西凉境内不爆发全面战事,仅仅是局部战争的话,各郡县几乎不受影响,百姓仍然能够安居乐业,不受兵祸之苦。
换言之,如果中原各路诸侯能像李利治理西凉那样牢牢掌控全境的话,那李利绝对不敢游历中原,甚至连边境都不敢迈出半步。因为这种游历与送死没什么两样,只要他敢踏入中原诸侯的治下,前脚进来,不出三天就会被人发现,随即便有重兵剿杀,结果肯定是有来无回。
因此李利选择此时游历中原,恰恰是看准了中原局势混乱,各地诸侯尚未肃清境内匪患,以致无法掌控全境。而他就是要趁着这个空当,秘密潜入中原,既而游历天下,为日后戡平乱世做好准备。
中山之行,对于李利来说,无疑是个意外的收获。如果能够说服甄家迁往长安,将甄家半数以上的钱粮纳入李利治下,那对于正在大力恢复民生、振兴经济的西凉而言,无疑是一次助推式的发展,将大大缓解西凉府库空虚的现状,既而积攒钱粮以备大战。
就在李利和甄氏进入大堂与袁熙会面之前,他已经有六成把握说服甄氏支持自己,将甄家财团转移至西凉境内。随后,当他在大堂门口发现甄家资历最老、辈分最高,最有威望的甄老居然对袁熙十分不喜的时候,他就知道机会来了;能不能彻底将甄家绑在自己这辆战车上,成败在此一举。
只要想办法让甄家和袁家发生冲突,最好是彻底翻脸,那甄家就很难继续留在冀州。一旦甄家被迫撤离冀州,西都长安无疑是他们最佳的选择;否则,他们就只能搬到荆州和益州立足。只可惜这两个州郡都有本地氏族牢牢把持着最赚钱的货物买卖,甄家半路插进去,很难立足,更不会有所发展,只能啃老本,不死不活地消磨下去。
与之相比,长安就不同了。西凉全境百业待兴,正愁没有实力雄厚、商路渠道众多的大商家补充进来,甄家此时进入西凉,无疑是正逢其时。利用甄家雄厚的财力和买卖渠道,加快货物流通,收购百姓们挤压的货物,让他们得到实惠,然后才有能力为家里添置一应器具,提高生活水。
惟有如此,方能让西凉真正发展起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既而摆脱西凉贫苦的困境。当然了,光有甄家财团是无法恢复西凉通商买卖的,但只要有甄家做领头羊,后续就会有更多商贾之家在西凉加大投入;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的带动效应之下,西凉才能逐步富足起来。
愿望很美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十分不容易。
李利现在要做的就是激化甄家和袁家之间的矛盾,借着鞠义出言不逊以及甄老对袁熙不满的苗头,迅速将矛盾扩大,激怒袁熙,促使他暴走发狂,然后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心中早有盘算的李利,狠狠地大骂了袁熙一番,随即他长身而起,微微躬身向甄氏和甄家族人点头施礼,既而转身便要离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