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吐蕃帝国这样的强大政权,辽东也能出现拥兵六十万的强大的高句丽,这都有赖于气候温暖带来的适宜的农业生产条件。
但是气候一旦转寒,这样的生产条件不存在了,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文明的遗民们要么南下中原混入汉人之中,要么留在当地退化成渔猎文明。
不是他们不想农耕,而是气候不允许。
而现在的黑龙江行省也有这样的趋势,很多地方都不适合农耕,适合农耕的地区很少,人口承载力有限。
考虑到这些问题,为了确保明国对辽东的统治,苏咏霖一边发展畜牧业,一边也大量派人在辽东找矿产。
他准备用发现的矿区代替农业聚居区成为人口聚居区,发展工业聚落,进一步发展为工业城市,留人,并且扩大居民规模。
至于粮食问题,到时候大不了转运粮食到辽东,虽然代价不低,可是这块战略宝地说什么也不能丢掉。
还好,这几年气候尚可,辽阳行省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粮食作物,黑龙江行省虽然能种粮食的地方少,但是人口也少,能够承载住,能够留住人。
比起还没有占据的西域之地和未来的规划,现在的辽东之地和第五兵团更有一些生产建设兵团的味道在里面。
要说这些年往辽东地区的投资,那也真的是不少,大量大量的预算扔到辽东,为辽东建设城池发展人类聚落奠定了资金基础,但是这里想要发展下去,有些时候还真要看老天爷赏不赏脸。
但是讨伐高丽并不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一道命令传下去,很久没有开战的第五兵团应该会很高兴。
辛弃疾带着专业的参谋团队以极快的速度定下了初步的战略方案,剩下来的就要求天网军密探们大量传送相关情报返回中都,让参谋总部做出判断。
苏咏霖全程参与商讨之中,从上午忙到晚上,和大家伙儿一起吃了个简单的工作餐之后,又一起商量到深夜,讨论了一下这场战斗的后勤运输问题和控制高丽之后的行政安排问题。
具体就是走西夏的路子,先打着高丽王的旗号把实际权力掌握在手,然后高丽内附,顺理成章变成大明的一个行省。
怎么选派官员进入高丽,怎么建立起基层组织,怎么深入高丽民间和百姓交流等等问题,都需要具体到细节的工作计划。
这方面的事情,苏咏霖是大家的祖师爷,他也是最好的设计专家,大家都愿意听他的。
相关问题很多,很繁杂,苏咏霖和部下们商量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寝宫中,并且约定第二天一大早就来继续商量。
回去的时候,赵惜蕊已经把两个儿子安排睡觉了,自己给苏咏霖做了一碗汤羹,等着苏咏霖回来吃。
“我这一出去肯定是很晚才能回来,你还有妇女部的工作和文工团的事情要做,又要照看孩子,早点休息才是,没必要总是等我。”
苏咏霖虽然这样说,但是一碗热乎乎的汤羹喝下肚子,心里头也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