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最有权力的人无疑就是朱由检,因为他是皇上,他手中掌握着人事权和财权。
可惜的是由于国家没钱,本来最能发挥话语权的财权并没有让朱由检发挥出多大的作用,这让朱由检在说话时往往不是那么硬气。
好在朱由检把人事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这才让他没有丧失皇上的权力。
不过对于一心想要振兴大明的皇帝来说,朱由检的人事权运用的并不好,
识人不明,朱由检看不到谁才是有能力的人,重用的往往都是庸才。
用人疑忌,下属做事时,只能小心翼翼地行事,根本不敢有任何变通的想法。
实际上,朱由检在使用人事权的时候,大多在玩政治手腕,这次调吴巡抚进京其实就是朱由检耍的一个小花招。
户部左侍郎从品级来说并不比巡抚高,虽然户部左侍郎(副部长)是京官,听着名声显赫,但是实际的权力完全不能跟主掌一方事务的封疆大吏相比。
尤其河南巡抚这样省一级的巡抚,主管一省之军政,手中的实际权力更是比户部左侍郎大得多。
当然户部左侍郎也绝不是摆设,涉及到户部的事宜,巡抚也要听从左侍郎的命令。另外户部左侍郎有机会进入内阁,而巡抚是不可能进入内阁的。
但是现在内阁的情况非常复杂,温体仁正想尽一切办法打压周延儒,周延儒的首辅位置并不安稳。
如果周延儒下台,首辅的位置便由次辅温体仁接任,吴巡抚是周延儒提拔上来的,以温体仁的性格,决不会让吴巡抚进入内阁,也不会重用于他。
因此吴巡抚入京,虽然谈不上明升暗降,但是很显然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朱由检的心眼全长在政治上了,对于朝廷里的权力斗争岂能不清楚?
调吴巡抚进京目的只有一个,远离李景。
李景在河南赈灾待了好几个月,跟吴巡抚过从甚密,赈灾事宜得到了河南上下一众官员全力配合,这在朱由检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大明朝的官员什么时候这么能做事了?这么配合李景,要说没有拿李景的好处,打死朱由检都不相信。
不过这次赈灾这些官员都是有功之人,不赏都说不过去,自然不能因为猜疑而把这些人降职。
于是朱由检想了个法子,把一些官员调走,给河南的官员们换一批人,换一些跟李景没有交集的人出任地方官。
朱由检采取的这个办法针对李景来说,确实是一招妙手,但是对于大明来说显然就不怎么高明了。
吴巡抚在这次赈灾的过程中在河南积下了极高的声望,可以说吴巡抚一声令下,河南百姓无不遵从,这个时候正是灾区重建的关键时候,把吴巡抚这么有威望的人调走,基本就跟自毁长城差不多。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新来的巡抚元默几乎完全摒弃了吴巡抚的做法,只知强行驱使灾民做事。
灾民有不堪重负者,纷纷逃离,并有不少人啸聚山林,聚众造反,河南重建的大好局面基本毁于一旦。
其实出现这样的结果,跟李景不无关系。
吴巡抚调走以后,李景自然不会再为河南的官员调拨钱粮,元默手中无钱自然办不了事,只能采取高压的手段。
对于河南出现的情况,朱由检也不是不知道,他很清楚这是李景生气自己把河南很多官员调走,因此掐断河南的财源,给自己个眼色看看。
朱由检自然不会眼看着河南越来越乱,只好下旨调拨钱粮运往河南,只是国库空虚,哪里还有余钱接济灾民,朱由检只好忍痛从李景上半年给他的五十万两内帑中拿出二十万两解往河南。
但是就在这时,河北流寇大肆作乱,官军屡吃败仗,朱由检下旨调集兵力围剿流寇,偏又无钱发饷,只好把剩下的内帑拿出来,先安抚了士兵再说。
手里没钱,皇上的位置实在是不好做,只好找李景救急,让李景想法子先把下半年的盐课交给他。
考虑到派个普通的太监实在是没有力度,正好王承恩想到平阳府看看李景如何处理盐政,于是便把王承恩派了过来。
说实话,对于朱由检给自己派了这么个差事,王承恩心里是不太舒坦的。
在王承恩看来,朱由检实在不应该这么对待李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