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深原本就是廊延经略安抚使,他当然知道徐卫这个构想不是空谈。现在金军的主力都云集在长安四周,而且延安北面的几个军以及折家所在的麟府路还没有平定,若是此时徐原出兵去打延安,结果还真不好预料。
当他把信的内容解释给众人听时,粘罕愈加狂躁。首先让他震惊的,便是长安的物资储备竟然如此丰富,还可以支撑大半年?我要是在此处围困半年,搞不好先把自己给饿死了。二十万人呐,每日所耗甚巨,莫说半年,便是再呆上三个月不动,后勤也会出问题。
其次,便是徐卫的主张让人深感忧虑。他自信,没有哪支军队敢在关中平原跟他打野战,虎儿军也不行。但廊延就不一样了,自己几乎把所有精锐都调到了长安来,徐原或是曲端若是趁这个时候发兵延安,后果堪忧。
不过,急归急,气归气,粘罕到底不是一介莽夫。很快他便想到一个问题,对众将道:“依你们看,紫金虎这封书信,是真是假?”
妾宿迟疑道:“不好说,紫金虎非等闲之辈,他有可能是想借这封书信来慢我军心,让我军知难而退。”他的意见得到了很多将领的赞同,认为这是徐卫故弄玄虚,说不定城里早他娘的断娘了,饿阵满地呢。毕竟,咱们是看着华州、定戎、同州等地的鼻姓奔入长安城的。不说多了,军民一共几十万还是有的吧?他能储存这么多的物资?别忘了,咱们可是连水源也给他断了!
“要万一是真的”完颜银求可说了这么一句。
万一是真的,那事情可就棘手了。长安不打也不打了,要是现在才调转马头往环庆去,打得顺便罢,要是再遇到顽强阻击,士气可就掉到谷底了。唉,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听耶律马五的劝,直接打曲端!
粘罕一时无言,现在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自从出兵南下以来,女真大军一直在攻坚,现在才算碰到一块硬石头。如果继续打,恐怕除了徒增伤亡以外,没有其他结果。如果长期围困,后勤怎么办?延安防不防?如果退回廊延,分兵屯田,又保不保险,万一紫金虎时常出兵袭扰,站得住脚么?
想到这些,他不禁有些头疼。此时,他有些理解当初完颜韩离不的心情,碰上徐卫这样的对手,确实让人头痛。难道就没人治得了他?
随后两天”…:也没干,就召集文武商议对人各持只见,一任何人都没有异议,那就是别再去踢长安这块铁板。既然不攻,那就只剩下围和退这两条路可选。如果要长期围困,就必须防着徐原和曲端去打延安,而且长安这么大的城,锁城法可能效果要打折扣。要是选择退回嘟延去,又怕宋军不时『骚』扰。
讨论来讨论去,众人达成一个共识。现在对金军最有利的,就是和谈。如果能让南朝承认金军占领的城池土地,那事情就好办得多。关中汰野尽在女真铁蹄之下,我们大可以廊延作为立足点,分兵屯田,自给自足。都知道南朝是“以文制武”只要宋廷答应割让,便是紫金虎也不敢违背他们皇帝的旨意吧?
可马上问题又来了,现在宋使简直比金使还牛,只承认“靖康和议”和答应赔些银钱,搞得好像大金国打了败仗似的。这可如何是好?
这倒难不住粘罕,现在定戎已经在他掌控之中,长安是什么情况,宋使并不知道。我就说长安城破在即,如果南朝再不答应条件,我就一月内攻破城池,屠尽全城!
为了不过分刺激对方,粘罕决定,不再派张深为使。并遣人知会耶律马五,为尽快达成和议,部分条件可以作让步。比如宋帝要尊金帝为伯父,见金使必须跪拜,宋帝必须由金国册封这些事关“脸面”的条件。总而言之,金方的谈判策略就是务实不务虚。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粘罕都看不明白了。尽管耶律马五作出了让步,可宋使还是一副大爷相,咬定承认“靖康和议”和赔钱两条不松口,要干就干,不干拉倒!这不禁让金军文武怀疑,这宋使到底是来干嘛的?你是来议和的,还是来找不自在的?不要忘了,是你们主动提的议和,现在倒弄得象我大金国求你们一般!
粘罕都快疯了,他简直搞不懂,南朝在耍什么把戏?有这么议和的么?要饭的比施主还牛?
终于,事情在九月底,十月初出现了转机。
东哀
自从兀术退兵以后,徐绍虽然没有放松军备,但仍旧开了城门,让百姓自由出入,并恢复市易。目前,百姓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山东和大名已经被高世由的军队盘踞,期间试探『性』地来进攻了两次,被徐洪、韩世忠、岳飞等将杀得一败涂地,再不敢来犯。如果不是镇江行在严令不许进兵收复故土,估计留守司几大将已经把山东光复了。
虽然饱受战火,可东京毕竟是大宋的都城,虎死架不倒,城里仍旧人来人往,生意依然繁荣,汴河上船只还是穿梭不停。
让人不得不佩服徐绍的本事,到底是干过枢密使的人啊。[]宋阀368
东京留守司就设立在从前的枢密院,不过就换了块门匾而已。衙门里,二堂内,徐绍身上披着件袍子,正审阅文件。到了十月,天气已经转凉了。
他手里拿着的,便是代表大宋与金军谈判的官员从定戎发回的报告。报告中说,他们按照留守的指示,寸步不让,搞得金使非常恼火,已经宣称说,一月之内若得不到满意答复,便攻城长安,屠尽全城!
“你要是能攻破城池,还会与我和谈?”徐绍自言自语,笑着摇了摇头。他三个侄子加一个儿子都在陕西,尤其是徐卫,他最放心不过。以徐家老九的本事,旁的不说,守住长安应该没有问题。粘罕这么诈呼,说明他已经急了。
“相公,黄右承又来求见。”房外响成一个声音。
徐绍放下书信,昂首向天沉思片刻,对方毕竟是朝廷特使,代表天子而来,自己此前已经几次避见。现在再拒绝,恐怕也不合适。一念至此,便道:“请。”
不多时,一人昂然而入。年在五十上下,个头不高,约六尺出头,便双目有神,气度不凡,几缕稀疏的胡须使他看起来颇有几分从容的风范。
“下官黄潜善,见过相公。”这位不是旁人,甚至可以说不是外人,正是尚书右承,黄潜善。徐卫当初还是白身时,他就是夏津的知县。
“不必拘礼,坐吧。”徐绍扯了扯身上的袍子,和颜悦『色』道。
待对方坐定以后,徐绍拉起了家常:“说起来,茂和也不是外人。本官常听徐九提起,说当初在夏津时,多承黄右承照顾提携,他还一直感激得紧呐。”
黄潜善此来本有急事,但听他提到徐九,笑道:“时过境迁,先,阴似箭啊。想当年,夏津那位少年郎,如今已然是西军帅守,叱咤疆场,金人谓之紫金虎,端得是威风!当初在夏津时,下官就认定子昂非池中之物,总有一日必将建功立业!今果不其然!离京时,官家再三嘱咐,说是见了徐子昂,要好生勉励,告诉他,联念着他呢。”c!~!